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2、拉波夫(WilliamLabov)的著名例子car,card,fourth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社会变项:地位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二、拉波夫(William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纽约流行的r音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公交车/巴士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怎么引导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发出[r]音呢?1.确认这个商店第四层楼有什么商品(例如,女士鞋子)2.走进商店,向店员询问:“Excuseme,wherearethewomen’sshoes?”3.店员会回答:“Fourthfloor.”4.装作没听清,继续问:“Excuseme?”5.店员会重新放慢语速回答:“Fourthfloor.”6.跑到店员看不到的地方记下以下信息:商店名称,所在楼层,性别,年龄(以五年为单位估测),职业(售货员,导购员,收银员,仓库管理等),人种,(是否有)方言或异国口音在每一层楼都会询问同样问题,在第四层则问“Excuseme,whatflooristhis?”一共264位受访者,长达六个半小时。68个Saks访问125个Macy访问71个S.Klein访问拉波夫还发现,在中等商店Macy’s进行第二次询问时,之前没有发/r/音的店员在认真发音时往往会加上/r/音这说明了当时的纽约人潜意识里认为带/r/音的发音才是更“标准”的英语。在方法上两大突破: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搜集言语资料方面,设法诱导和分离出几种随情景而异的语体,并且用录音机记录素材。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步骤?(一)选择课题1、从亲身感受中去考虑有哪些现象值得研究2、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寻求合适的课题。(二)建立假设1、课题选定后,首先钻研有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2、作一些探索性研究(归纳)3、建立假设:对要探讨的社会因素与语言变异之间的联系作出初步的判断有了假设,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就有可能进而设计调查方案(三)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1、划定调查范围:某社区、机构、团体等社会结构单位,那里的群体在日常言谈中显示相似的言语特征2、调查目标:语言变项(1)为了尽可能做到被调查者具有代表性,需要采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人抽样调查就是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从研究对象的全及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研究的样本(又叫抽样总体)。通过抽样本中的个案,并以此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相关总体的指标数值。(2)抽签法的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到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或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3)随机数表法:利用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的方法(4)计算机取数法:(四)搜集资料1、语言使用者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属性;如民族、籍贯、出身、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人收入等背景材料;2、使用语言的资料,指的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说的话语;3、有关语言态度的资料。语言态度指的是言语共同体成员对特定的语言变体所持的态度,包括看法、情感和行为意向。克服观察者悖论拉式搜集方法:普查、访谈、后续访谈、集体访谈、快速隐匿调查、电话采访问卷法(五)整理、分析资料通过调查搜集到原始资料以后,研究人员的任务是要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分析(六)检验假设第三章语言变异与演变一、语言变异和语言演变的概念1、语言变异: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呈现的共时变化2、语言演变:语言在长时期内发生的历时变化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语言条件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社会心理/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一)语言变化的内部条件:语言条件1、原发性:由语言自身机制引起变化(1)例如:发音上的省力方便使得其中一方的发音方法或部位发生改变,从而变得相近或相同(同化现象)(2)例如: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汉语系词“是”的出现花是红的。那里是操场。王太无者也2、接触性:由于受到外部语言或方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词汇的借用(干部来自日语哈达来自藏语沙发来自英语)(二)语言变化的外部条件:社会条件(由于语言内部和历史的原因,语言结构中的变异形式提供了变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但一个变化的启动和发展需要一股相当强劲的社会动力,因为一个语言变化需要在言语社区中逐步推广)1、社会心理/语言态度例子:[r]发音:从开始较少的人参与卷舌变异到后来将其推广为一个纽约市的普遍特征,这就需要一个推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确立卷舌的社会威信的过程,也就是那些要想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仿效较高阶层人的社会行为的过程。促使语言变化的社会动机:想要跻身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集团,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自己的方言有亲和力,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和语言忠诚。英国诺里奇市自我评价测验gate标准音[ei]读成[æi],要求被试者说出自己平常说话的发音和哪种更接近与实际发音录音相比,女性倾向说得比实际情况好,向标准音靠拢。男性则说得比实际情况差,宁愿保留土气土音代表男性劳工阶层说话的特征,显得有男子气概。土音被看做一种集团标识。相对于标准音的显性声望,非标准音具有潜在声望2、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语言使用者是造成语言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们的语言态度、语言评价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分不开语言的社会变异: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三、社会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是怎样导致语言变化的?请从社会阶层,性别因素,年龄因素三个方面分别举出例子(一)社会阶层说话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模式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拉波夫的纽约百货公司英语发音调查(Labov1966)常态模式:阶层越低或语体越随意,非标准音的频率越高超越模式:最接近上中阶层的社会阶层的正式语体中发标准音的频率超过中上阶层(矫枉过正)(二)性别与语言变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标准语体弱势地位对两性的固定看法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男子在语言创新上要落后于女子,显得比较保守。现代随着社会发展,年轻女性的语言越来越向男性靠拢,也会使用非标准语形式,性别差异逐渐不明显。(三)年龄与语言变异中年人要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多的使用标准语体当新的语言形式出现时,新变式在年轻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中年人其次,老年人最少。四、“真实时间”研究与“显像时间”研究的差别(一)“真实时间”研究社会语言学把从不同时间中获取语料的研究叫做真实时间(realtime)的研究,这往往就意味着对以前调查过的社区进行重新调查。前两次调查人是一样的。由于进行重新调查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因此真实时间研究相对较少。1948年河北宣化地区64个村庄的语言学调查,对象为八九岁到十多岁的孩子,最终划分出3个方言片2003年在这一地区开展重复性调查,拟定相同调查项目,考查一组少年与一组老年人(即1948年的少儿)(二)“显象时间”研究社会语言学把在共时变异中找出语言变化的研究,叫做显象时间(apparenttime)的研究。“显象时间”研究的是体现在几代人的言语特点上的语言变化趋势。显象时间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现在四十岁的人群的话语代表了二十年前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情况,因此比较现在四十岁群体和二十岁群体的话语相当于比较二十年前和现在两个时间段的二十多岁人群的话语。五、“行/成”变异研究1、背景材料当代北京口语中两个对请求或建议表示应允的词:“行”和“成”。2、研究的问题“行/成”变异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们目前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趋势怎样?“成”究竟是属于方言词汇还是属于普通话词汇?3、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查找“行/成”在历史文献中的出现情况来了解它们何时开始出现在北京话中。对于“行/成”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者利用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话口语语料库来进行研究。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语言,注意结束通话时所采用的“预备结束语”,观察新世纪北京人打电话的“预备结束语”中“行/成”的使用情况。4、“行/成”变异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行/成”变异对比老舍先生20、30、40、50年代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中“行/成”的出现情况老舍“行/成”使用情况的变化:40年代以后对“成”的使用大量减少,到50年代完全放弃了“成”的用法,只保留了“行”。曹禺也如此,其《日出》1936年版中“成”出现11次,“行”只出现1次,而到了1984年出版的修改本中,“成”只保留4处,而“行”却出现了6次。北京话“成”在这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而像老舍、曹禺这样的文学巨匠及时地在其作品中做出了反映。80年代“京味儿”作家的“行/成”使用情况研究者将20世纪80年代“京味儿”作家王朔、邓友梅作品中的“行/成”使用情况与二三十年代的老舍、曹禺、俞平伯作品的“行/成”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对比,来看“行/成”变异的发展情况,见表1。两代“京味儿”作家在“行/成”的使用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利用北京语言大学1985年建成的北京口语语料库,发现“行/成”出现407次,其中“行”出现378次(93%),“成”出现29次(7%)。经搜索发现这些语料来自67位说话人。接着分析了说话人所在的区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民族、所说的话题等社会特征。“成”虽然在历史上比“行”出现得要迟,但当代北京人却把“成”看作是老派用法;“行”在北京已经扩散为大势,“成”呈现被“行”取代的趋势。“行/成”变异体现出进行中的变化的后期表现,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交际场合中已经不使用“成”这个旧的形式,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则基本使用新的形式“行”。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行/成”变异的社会制约条件,回归系数大于0.50表明该条件有利于“成”的出现;这样“成”的社会分布特征则为:使用“成”的说话人一般是年龄较大的男性、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社会声望较低的职业;另外,少数民族成员、家住老城区以及某些谈话话题等也是“成”出现的有利条件。5、21世纪“行/成”的使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在近年来所放映的电视剧中应答语“成”常被用来表现反派或文化程度较低的角色,而在早年老舍、曹禺作品中“成”没有这种区别角色的作用。这种表现正是语言变化后期的一个重要的征象:一个行将被取代的语言形式,人们开始认为它是一种粗俗的形式,是社会上受到轻视的人所具有的语言特征。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地区6个城区的15个不同地点系统地观察公共场所打电话的人的“预备结束语”“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