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三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1、赤道2、不整合3、泥石流4、海陆风5、林线6、地转偏向力7、信风带8、土壤淀积层9、喀斯特作用10、大气辐散11、对流层12、常绿阔叶林13、热量带14、回归线15、赤道辐合带二、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2、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3、简述地外系统(宇宙环境)对地表环境的影响4、在水的相态转换过程中,能量是怎么传输的(说出传输的方向即可)?5、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6、土壤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有什么联系?7、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8、简要说明植被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二、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三、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2、根据图1和图2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图1图2[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三答案卷3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赤道:穿越地心并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2、不整合: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间断和地层时代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地层接触关系叫做不整合。3、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4、海陆风:由于海洋与陆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陆地,夜晚吹向海洋的风。5、林线:在山地区域,主要由于温度的制约而形成的森林分布的上限。6、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力。7、信风带:径向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地表不同地带盛行不同风向的风,这样的风带叫做信风带。8、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淋溶层之下,土壤淋溶的物质沉淀堆积的层位。9、喀斯特作用:水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作用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与改造过程。10、大气辐散:大气由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过程。11、对流层: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12、常绿阔叶林: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以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13、热量带: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大致平行于纬线分布的热量分异的地带。14、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15、赤道辅合带:大气由南北两侧向赤道会聚而形成的气流上升地带。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植物减少——兔子数量减少;二、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兔子数量减少——狼的数量减少。这两种负反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2、由于物质与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遵循林德曼十分之一递减定律,因此越是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需要更大的取食范围。3、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能量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电磁效应等。4、水蒸发变为汽(吸收能量),水汽凝结(释放能量),冰雪升华(吸收能量),冰雪融化(释放能量)。这里讲的吸收是指从空气中吸收,释放是指向大气释放。5、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形态类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6、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垂直带性,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越全;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山坡与山谷,土壤形状与类型不同;高原与三、平原,阶地与漫滩,盆地与谷地,土壤类型与形状也不同。7、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化——大气降水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化——海洋浮游生物的变化——以浮游生物为四、食物的鸟类数量的变化。8、减缓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通过下渗、截流),增加了局部水分小循环的速度(蒸腾),调节了洪水/枯水的径流(下渗、截流)。三、分析题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球表面不再具有昼夜变化、不再具有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差要急剧增大,纬向环流将会加强,地带性规律将会局限于向阳面。2、温室效应将会使得地面温度大大提高,空气湿度大大增大,也许地表的水将会转变为水蒸汽,地面热得大多数生物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复存在。3、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五、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四、计算题1、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下降速度为:2100-(120-20)mm/yr=2m/yr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水平扩张,湖泊水位上升速度为:六、(120-20)*10000/100=10000mm/yr=10m/yr.2、地面能量平衡方程:100=18+3+6+21+4+48大气能量平衡方程:63+97=107+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