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机制的分析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界定1.志愿服务与社区意识1.1社区意识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抽象地概括了人类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社区与社会时提出:“社区”是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互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有机体;社会基于契约关系和选择意志而机械结合,人们在期间并没有或很少有认同感,人们在社会中情感中立或社会成员之间只是片面交往。他认为社区才是人类群体的真正归宿,只有在社区中人们才能够得到一种真正和持久的共同生活。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和社会建设的最基本单元。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认同、关心、依恋等心理感觉和价值观念。构成社区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一定关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自己特有的文化,居民对社区有一种情感和心理认同感。但在我国,改制后的居委会作为一个社区,目前并不完全具备这五个要素。其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末,民政部倡导在全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来,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比较淡薄。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年的短暂过渡,形成了中央集中计划管理的社会制度。在这种格局下,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在城市,社会成员则被纳入到所有的单位中。社会成员在劳动报酬、生活条件、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都极度依赖单位的提供。在心理上,对单位持有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具有深厚的“单位意识”。然而,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城市社区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在城市社区中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社区里,门禁、防盗门、防盗窗等防范措施已经成为城市社区生活的常态。这种空间的设置以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拉开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守望相互、和睦共处已经成为人们的奢望。年轻人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也使社区仅仅成为人们周末休息、晚上2睡觉的居所、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大多数住在一个社区、一个楼房,甚至是对门的人都不认识。人们与社区的关系仅仅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业务。单位制已经解体,人们从“单位人”向“社会人”人转变,人们的单位意识逐渐消解,但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社区意识,反而在个体心中滋生对社区的疏离感和冷漠感,这种状况被人们戏称为“城市冷漠症”。在西方国家,社区意识的形成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时期。在城市化初期,社区刚刚兴起的时候,市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也比较低,然而通过相应的社会运动,通过在市民中培育社区意识,全面增加了普通市民的社区归属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美国外,都因为受到战争的创伤而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贫困、疾病、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时要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或通过市场经济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困难,社会学家和社区工作者呼吁运用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来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联合国开始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关注社区发展问题,并提倡“社区发展”运动。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社区发展作为本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社区发展计划的国家陆续达到60多个。通过一系列的社区问题得到解决,西方社会逐渐有了社区意识。二、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意义社区志愿者组织以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增强人们的社区鬼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社区意识为己任,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为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了活力。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组织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社区生活。1.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搭建居民互动平台。社区志愿服务一般都会提供帮扶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培训、提供生活咨询、保护社区环境等方面。社区志愿组织可以深入到本社区中了解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即可以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为居民的互动搭建了平台。社区志愿行动为居民交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在志愿服务带动下,社区居民增加了彼此交流的机会,这有利于社区持续而良性的共建氛围。32.社区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市民的社区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滕尼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方现代化过程则启发我们,培育和发展市民的社区意识,需要调动市民自身的积极性,换而言之,需要积极地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以前的社会结构是“熟人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居民流动性的增大,造成了居民关系冷淡,互助性差。而社区志愿服务可以通过集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开拓渠道,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一种方式。社区志愿服务是利人利己的行为,可以给社区建设带来新的力量,促进社区形成新的独特精神。3.社区志愿服务具有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功能。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居民之间的互动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建设,增加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在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途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属于有别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部门”,起着联系众多群众、组织,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既有供给社会物品、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社会和谐性的作用。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我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面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这些社区志愿者组织从属于民政系统,都与相应的民政部门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最基层是与街道居委会联系在一起的,并接受相应组织的领导与指导。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是社区志愿者的管理单位,负责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活动,负责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核、表彰以及宣传等相关事宜。社区志愿组织可以和全体社区居民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快速有效的动员大量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行动,这不但开发了社区内部的人力资源,而且培育和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1、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历程有一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就是早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典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社区志愿者协会,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该街道的做法得到当地4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认可,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日益完善,队伍日益壮大,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之一。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出现了大量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公共领域内的事务需要社区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来解决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工作。许多城市的区、街道、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分会”、“志愿服务楼院”、“志愿服务保护组”等组织。截止2006年,北京市90%以上的居委会都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全国已有8万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志愿者已经达到1800万人。这些志愿者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开展多领域、多方面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化的同时,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亦在进行。2、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特点中国社区建设需要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生活改善需要志愿服务,特殊人群、弱势群体的生存需要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是各类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因此,各种各样的志愿组织进入社区、扎根社区是具有现实土壤的。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的特点有:(1)自我服务性强社区志愿服务大多是在居委会的带动下开展的,广泛调动社区内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内的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力量是本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展的活动也是以服务本社区为中心。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较强,属于自我服务,自我参与的形式。(2)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中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主体的。如残疾人、老人、贫困户等。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老龄化也对社区的服务能力产生了考验。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无子女的“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也是社区志愿组织服务的重要内容。(3)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社区志愿组织组成成员都来自本社区,对本社区的需求比较了解,可以给5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解决居民最迫切的问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挥着沟通社区居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满足了社区的需要,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欧美等许多拥有慈善和志愿服务深厚传统国家的实践证明,在一个第三部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强有力的志愿服务体系确实能够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四、社区志愿服务运作模式探究1.社区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社区互助模式社区居民的很多需求都是在社区中得到满足的,有些需求公共性较低,可以市场化,而有些需求难以市场化。这就需要社区居民互助、支持得以实现。社区居民可以在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下,或者自发联合起来开展或参与社区互助模式的志愿服务,实现在社区中自助互助。根据社区互助发起主体的不同,社区互助模式可分为自上而下的社区互助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社区互助模式。(1)自上而下的社区互助模式自上而下的社区互助模式是在民政部门的领导下,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热爱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人在社区中开展的居民互助性行为。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正式成立了海淀区社区义工联合会,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的社区志愿服务类社会团体。为推动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自成立以来,海淀区社区义工联合会一直致力于基层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培育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在街道层面建立义工分会,在社区层面建立基层义工服务站,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贯通、多方参与、整体互助的组织网络。这一模式下的志愿服务活动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号召力较强,也会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志愿服务。(2)自下而上的社区互助模式自下而上的社区互助模式是由居民自发的组织而成,在社区内开展居民所需的一些活动。随着居民对自己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加入到了社区志愿服务中来。最常见的是社区志愿者组织,这类组织由本社区居民组成,为社区服务,具体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治安巡逻、环境保护、助弱助贫等活动。2.“服务自主超市”模式6服务自主超市模式,以北京市国际关系学院社区为例。国际关系学院社区从2008年起,以“我买单、他服务、你享受”的新理念开展为社区困难群体的特殊服务。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向困难群体发放特殊服务卡,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理发店、菜市场等社区资源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看病、买菜、理发的问题。所需费用从社区服务自收经费中列支,这是社区运用自身资源来改善民生的例子。所谓“超市”,主要是指服务内容较多,可以根据居民自身的需求来选择项目。例如,国际关系学院社区服务站推出的20个服务项目包括:送餐上门、送水上门、送菜上门、送医上门、理发上门、洗衣上门、维修上门、修脚上门、居室保洁、清洁燃具、修理电话、代收电费、代收奶费、代购煤气、代交话费、精神慰藉、早晚锻炼棋牌娱乐及健康保健等。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满足了居民们各种生活需求,使得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在“超市”中的服务项目中,免费项目占50%以上,其他收费项目也只是收取一些成本费。服务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另一类是社区联系的服务商,这些服务商只收取产品或着服务的成本,提供配送的部分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模式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进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共同为社区做公共性的服务。社区互助模式是一种完全依靠社区力量进行社区建设的模式。“服务自主超市”模式,使得社区居民有了选择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服务项目。这两种社区服务模式都是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根据社区自身的特点实施的。再其他社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开机借鉴这两种成功的模式。五.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和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统一管理、服务资源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等,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庞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