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站三种用户分析侧重于人的存在社区里的三种人做一个网络社区是越来越热门了,几乎到了“没有社会化因素”就不是一个好主意的地步。社区网站都侧重于“人”的存在,而细细分来,大约有这么三种用户。第一种用户,按照我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就是“孔雀”型用户。这种用户通常属于名人或者某个圈子里的名人,有一定的号召力。一个孔雀型用户的登录,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好处显而易见。但孔雀型用户带来的另外一个特征也是社区运营者应该注意到的:TA通常把这个社区当成个人的秀场,摆弄自己的羽毛,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围观者)。孔雀型用户其实对社交兴趣很低(不是没有),相对来说,TA更注重的是依托这个社区,把自己的ID锻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新浪微博凭借名人战略,吸引的就是大把的孔雀型用户。这类用户成为一个社区的主流之后,社区不再是社区,而成为一种媒体: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对于网络社区运营方而言,得到的只是这些孔雀型用户的用户资料,而十倍百倍于他们数量的粉丝群体,面目其实是相当模糊的。社会化媒体最终的商业变现之路还是“广播式”的广告,而这种方式,和门户媒体实质的差别,是不多的。第二类用户,与孔雀相伴而生,“粉丝”型用户。在粉丝的眼里,他们其实更关注的是孔雀说了什么,而不是与孔雀互动——虽然一旦孔雀和粉丝互动会得到后者激动兴奋的结果——因为他们很清楚,孔雀怕是忙不过来。粉丝对信息的欲求大于对人的欲求,也成为一个社区结果变成一个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完全可以这么说,是孔雀和粉丝的合谋,才会形成一个社会化媒体。孔雀越多,粉丝越多,孔雀就折腾得更起劲,无法判断用户属性的粉丝就越多,媒体化态势就越强。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第三类用户才是关键。我姑且把它称之为“工具”型用户:TA视这个社区就像自己的电话一样,用以沟通的工具。事实上,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是98年就开始运作的QQ.在QQ群体中,孔雀和粉丝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海量的视之为沟通工具的用户。QQ聊天领域里,没有秀场,一个从不搭理你的QQ用户,也没有必要存在在你的QQ好友列表里。社交,按照传播学学术化的表达就是“人际传播”,而张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展开人际传播的前提是:自我披露。陌生人交往理论谈及的就是这点:人们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披露时展开社交。关系混得越铁的,其实是各自自我披露越多。很难想象两个不做或者甚少做自我披露的人,能够展开长久的社交活动。而自我披露这一点,如果在网络上展开,恰恰成为运营者去获取用户属性的出发点。不过,QQ并不是以一个网站面目的形象来示人的。虽然QQ用户会进行互相间的自我披露,但他们并不在QQ所提供的一些填空里去输入自己的真实信息(比如姓名)。因为对于一个用户而言,ta要找寻另外一个人,是通过后者告诉ta的QQ号来完成,这一点和facebook相当不同。但正如本专栏前期一篇讨论facebook和QQ差别的文章所指出的,两者的进路大相径庭。作为98年就出发的qq,它等不及所谓精准广告的出现(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连网络广告都是诸多品牌公司将信将疑的东西),它只能把海量用户向其它能够变现的道路上引导,比如游戏。而04年才出现的facebook,则已经面对了一个接受网络广告且对广播式广告有所不满的商家,利用用户自我披露的社会属性展开精准广告,便顺理成章了。新浪微博借助孔雀型用户鹊起,的确给QQ带来一些麻烦,毕竟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微博上多花一分钟,都会导致ta在QQ上少花一分钟。但它事实上并不能动摇QQ的根本。从CNNIC今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看到,即时通讯工具在微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居然史无前例地爬到了中国网络应用第一的位置。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点:新应用飞快地攻城略地没什么稀奇的,老牌应用却依然屹立不倒且继续攀升,才是值得注意的。时下的移动阅读类社区是网络社区中的一个热点,传统巨头网易腾讯依靠自己已有的强大编辑团队,形成自己的社会化媒体,路比较好走,但对于新起的zaker、vivame、鲜果联播之类,社区化运作是一种差异化竞争。如果很关注这个所谓社区的信息,那么多找一点孔雀型用户(这些用户会在这个社区里大量分享ta所关注的信息)是必须的——这也是巨头们会做的事,但如果注重用户基于阅读上的交流,我看倒未必要执着于孔雀。因为孔雀越多,粉丝也就越多。一个用户在社区里扮演粉丝了,ta通常就不再视这个社区为社交工具了,未来的与巨头竞争之路,便将变得艰难起来。本文由彩专网编辑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