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10300064姓名:黄琪冰专业:生物技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阅读笔记阅读内容: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最近我读了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这本书,感触颇多。这本书,通过“借助细节,重现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的“触摸”方式,试图真切地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之中。书中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选择了新文化运动中几个重要的关节点,仔细推敲,步步为营,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勾勒并重建历史,试图给读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新的解读。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作者一改一般著作畅说“五四”之历史价值及思想意义的思维,从1919年5月5日《晨报》的报道入手,,从五月四日当天晴朗的天气着眼,从五月四日是星期天发端,展开了对“五四”的另类叙述,我从中感受到,“五四”不再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高处不胜寒”的象征性的“五四”,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五四”,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在我的印象中,“新青年”只是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个名词,但在陈平原先生的描述下,我觉得《新青年》恰似新文化运动的“脊梁”,陈平原先生说“抚摸着这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杂志,你依旧能十分清晰地感觉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与活力,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倡导与论辩,新文化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可以打这样的比喻,《新青年》是沉闷的20世纪初的“空气清新剂”,人?新的思想、视野、兴趣似乎都是由之开端而风行于世;《新青年》无疑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让知识界不再存活于死气沉沉的“暮光之城”中了。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则是当时的“精神领袖”,蔡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为五四、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均提供了广袤的场域,蔡先生的人格精神也是广为人知。但陈平原先生在书中不是复述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而是强调“兼容并包”对“思想自由”的前提性价值与意义,在陈平原先生看来,“思想自由”是一个比较容易能实现的,或者说是不用提倡就可以做到,但如何为思想自由提供一个登台亮相的舞台,却实实在在需要“兼容并包”的呵护与培养。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从文学革命开始的,文学革命又是从白话文发端的,在《学问应该如何表述》一节中,陈平原先生描写了《章太炎的白话文》一书的来龙去脉,并对其中的文章真伪进行了证与说明,当然,陈先生的意图不是考证,而是借此说明,国故派的章太炎在时代的影响下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陈先生虽然是用趣味的手法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叙述,但我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执政者和有志青年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制度上的改革来拯救国家,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就是他们的努力,但他们的汗水并没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看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在走下坡路,每况愈下,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这种趋势才得到了根本上的扭转。欧洲国家经济社会的两次飞跃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近代的启蒙运动”通过文化的改革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的作用可见一斑,正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往上走,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使中国的民族气质得到提升,让有志之士看到的拯救国家,复兴中华的方向,也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这是任何经济上政治上的改革所不能做到的,可以这么说,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今天仍生活在“五四”的余荫里。“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这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虽然只有六章,只是勾勒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侧面,但却给了我不少真切的感受,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