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鲁迅常识;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文化形象。1、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此后又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问世,并先后结集为《呐喊》、《彷徨》。2、《边城》最能体现沈从文的风格,是沈从文的传世之作。3、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1)“狂人”的幻觉中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被吃”者加入“吃人”行列的现象,其中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对封建制度文化虚伪性的批判。“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渴求“真的人”社会出现的含义。(2)《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先知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孤立的处境和痛苦的心路历程。绝望与希望,苦闷与乐观,弱小与强大,孤独与充实,坚忍与抗争,癫狂与理性,失常与超常,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了狂人这一现代中国的先觉者和被迫害者的复杂的不可言说的心灵挣扎的过程。对封建文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檄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十、《长恨歌》的主题分析。主题三说:讽刺说。唐玄宗贪色误国,造成了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悲剧。爱情说。描写且歌颂了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双重主题说。前为讽刺,后为同情。这里主张爱情说。作品的实际叙述,总马嵬事变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描写都倾注了同情。一方面,作者对历史事实有取舍。改动和回避了一些史实。开头写杨按正规方式进宫。对杨国忠等任用回避,一笔带过。总之,诗歌描写李、杨的爱情故事,赞美二人忠贞不渝、缠绵悱恻的爱情,同时对李、杨贪爱怠政、荒淫误国有所讽刺谴责。不满二人沉湎于骄纵淫逸,荒怠朝政,最终导致战乱,误国误民。关于此诗主题,影响较大的有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三种,目前学界多采纳后者。双重主题说指诗的主题思想有双重性:既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又同情李、杨之间坚贞专一的爱情。从诗的内容看,前半部分讽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首句即一语点破唐明皇是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帝王。接着写他们二人的荒淫生活,有明显的讽刺批判之意。而他们的荒淫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他们看作爱情悲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突出写他们的刻骨相思和绵绵长恨,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对他们的坚贞不渝给予渲染和歌颂。据陈鸿《长恨歌传》载,他们写诗和写传的目的“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即有感于李杨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故事,并对其荒淫误国加以批判,以为后世戒。应该说,此诗较好地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意图。2、项羽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是项羽最终失败的英雄悲歌。成功地表现了他丰满动人的英雄气概和悲剧性格,显示了他失败的历史必然性。作者从三个层面揭示出这位旷世英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所导致的悲剧结果:第一,是个人情感生活和盖世英雄之间的矛盾。以“四面楚歌”为背景的“霸王别姬”场面,是对他性格中儿女情长一面的真实展示。这里项羽的表现不再令人惋惜,而是令人对其产生深深的同情第二,是项羽的自我崇拜情结再次得到尽致的展示。为说明自己仍是盖世英雄,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向属下提出“三胜”汉军的设想。但这除了满足他的虚荣心给他挽回一点面子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三,是项羽临死都没放弃“沽名钓誉”的积习。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在他心中生命的意义和事业的成功都远不及脸面重要。为了脸面他放弃“卧薪尝胆”的努力,结束了他悲剧英雄的一生。二十九、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微背景,塑造了一位由人沦为金钱奴隶的非人——曹七巧的形象。出身卑微,开麻油店的哥哥贪图彩礼,将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少爷。作品描写了她在“婚姻”这桩大买卖上的心理变异,有人说,曹七巧占了便宜,门不当户不对的小户人家却当上了正头奶奶。多得了彩礼不说,再熬上几年分了家,这二房的财产就都是她的了。殊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曹七巧为了财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有一双弱小的儿女,在这种正常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就像是鼻子前拴着红萝卜的驴子,黄金欲重新开始变相膨胀,终至人性彻底迷失,酿成了一场灭顶之灾。这是一位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是一个体现人性恶的典型。不幸的婚姻害了她,而她不自觉断送了儿女的幸福,甚至葬送了几条青春的生命。她是在市侩式的庸俗与封建化的专制合谋中心灵被扭曲的悲剧人物;她自以为是黄金的主人,实为黄金的奴隶。5、简述《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代表意义。《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1)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十女性的困境;(2)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3)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代表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1、分析郭沫若《天狗》中“天狗”的象征含义。(1)“天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的象征,是“开辟洪荒的大我”;(2)借“天狗”自由、无羁、破坏与反叛的形象,发出气吞一切的绝叫:“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用剥食自己的皮肉、心肝等匪夷所思的夸张,表达要扫荡一切、彻底破坏一切,非常自信而又有些惘然的情绪;那是觉醒之后的渴望与焦灼,是典型的五四“暴躁凌厉之气”;二十一、艾青《北方》中的“土地”意象。(1)“土地”意象在诗歌中有双重意蕴。(2)首先,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民族战争的必胜信心。(3)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崇敬和热爱,因为这片贫瘠而伟大的土地孕育了他们顽强、坚韧,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诗的第五节有集中的表达。二十二、分析余光中《白玉苦瓜》中“白玉苦瓜”的多重象征意义。首先,白玉苦瓜象征生命的现实。苦瓜,正是充满苦难的现实人生的写照。其次,白玉苦瓜也包涵了诗人艺术生命的自况。再次,白玉苦瓜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它由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哺育出来,又经历了近代血与火的洗礼,是整个民族脱胎换骨的历史见证。2.分析文中“灯光”意象的象征性。全文的核心意象是“灯光”。作者主要写了三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这三种灯光分别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和作者追求新的生活、新的理想的心理动力。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二十八、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小说中塑造了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翠翠,是《边城》美好的灵魂,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作者用“小兽物”,“山头黄鹿”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生动与活泼,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翠翠形象的深刻性主要通过她和二老的爱情以及翠翠心理活动发展的脉络展示出来的。美丽、善良、天真的翠翠,是作者寄托超现实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她的美丽、善良与天真,就是大自然清辉灵性的投射,而这个生命体本身又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与山水融合一体的气质,与自然进行生生不息的回环、交流、映照的本能,使得翠翠成为一种生命现象,闪烁着纯粹而美好的人情与人性。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倡新格律诗的诗歌流派是_(新月派)。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大学.学之道》)3)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_风、雅、颂_三部分。4)曹禺5部经典剧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家》、《北京人》(1)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者是鲁迅(2)《世说新语》产生于(南北朝)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汉末魏初,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诗以四言、五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古朴,气韵沉雄,形成了雄健深沉、慨慨悲凉的诗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3)《荀子》已是成熟的专题论文,是先秦说理散文定型的标志。1)鲁迅追忆旧事的散文集是《朝花夕拾》。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3)朦胧诗的代表有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3、《汉书》常识班固的史学著作《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近230年的史事。《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或又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八、初唐四杰;王维、李白、杜甫常识;岑参与边塞诗派。1、初唐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2、唐诗两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两大高峰。是唐诗史上“双子星座”。“诗仙”李白,诗风豪迈飘逸;“诗圣”杜甫诗风沉郁顿错。3、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写作田园山水诗的传统,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4、盛唐边塞诗人及其代表诗人: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则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颀。一、《诗经》六义;《国风》常识;《蒹葭》的题材。1、《诗经》“六义”:《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称“诗三百”。“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照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风”:地方音乐。15国风。“声调”。《秦风》、《魏风》,陕西调、山西调。一般黄河流域。乐歌。“雅”:“王畿之乐”。周王朝直接统治。“正也”。“正声”。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专门用于宗教祭祀的音乐。乐歌。《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譬喻,史的光辉起点。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而《诗经》本身被简称为“风”。3、《蒹葭》的题材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由于诗歌朦胧,古人对其主旨有怀人、相思、求贤等多种说法。本教材主张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即思慕和追寻恋人的情歌。即爱情诗。诗人渴望与意中人相会,而意中人却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诗歌通过反复描写,刻画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抒发了痴情者对伊人深切思念、反复追求的挚爱之情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二、屈原《离骚》常识;“风骚”之意;《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