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第三节自主神经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五节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2感觉功能、整合功能、运动控制功能1.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对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做出适宜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3.人脑是产生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神经系统的功能3第一节神经元的一般功能躯体神经somaticnerves内脏神经visceralnerves躯体感觉神经←体表和运动系(感受器)躯体运动神经→骨骼肌(运动终板)内脏感觉神经←内脏、心血管壁内(感受器)内脏运动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效应器)4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essystem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essystem脑脊髓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内脏神经神经系统依所在位置不同区分5678神经组织nervestissue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基本构造神经元neuron: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胶质neuroglia: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和防御等功能神经元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突起:树突是向胞体传导冲动轴突把信息传离胞体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910112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分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CNS内皮质五、NS常用术语灰质白质N核网状结构PNS内N节神经F束髓质在CNS内,位于大脑和小脑灰质皮质由N元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结构表面的一层灰质在CNS内部N核形态功能相似的N元胞体集聚成的细胞团在CNS内,白质纤维束在CNS内,集聚而成的结构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NF聚集成的束由NF髓质大脑小脑内白质在CNS内,网状结构N元胞体散布其间这种结构称为NF纵横交织成网状在PNS,N节神经聚成的细胞团的N元胞体集NF聚集成的束形态功能相似在PNS,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分部脑干18二、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19神经纤维的传导兴奋的速度*影响因素(1)神经纤维的直径V直径大V直径小,与内阻有关(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V有V无,跳跃式传导(3)温度:V温度高V温度低如低温麻醉(神经传导阻滞)(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环式链锁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反射弧(1)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装置。(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适应外环境的变化。(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4)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24(三)反射活动的协调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诱导负诱导(主),正诱导交互抑制(负诱导):屈伸肌最后公路原则:聚合反馈:环形联系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调节(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中较大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地外周传入,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性传出冲动.运动神经元是脊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γ运动神经元--脊髓中较小的神经元,分散于α运动神经元之间。γ运动神经元轴突较细,支配肌梭内纤维(梭内肌)。运动神经元的作用:(1)发动随意运动;(2)调节姿势,为随意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3)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精确的进行。脊髓前角α运动N元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骼肌纤维牵张反射最后公路2.脊髓前角α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1.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示意图眼外肌运动神经元3-6根肌纤维四肢肌(三角肌)运动神经元2000根肌纤维精细运动巨大张力运动单位的大小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反射: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只需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脊髓反射。(一)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位相性(phasic)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例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紧张性(tonic)牵张反射:轻度、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1.位相性牵张反射(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1)单突触反射,潜伏期短(0.7ms)(2)梭内肌同时受到牵拉,同时发动牵张反射.肌肉的收缩是一次性的同步性收缩.(3)肌肉内快肌纤维成分参与。位相性牵张反射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2.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持久地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姿势反射的基础,但它经常受高级中枢的调节。特点:(1)多突触反射(2)不表现明显的收缩动作,收缩力只是抵抗被牵拉(3)同一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性收缩,肌紧张持久而不易疲劳.(4)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拉长肌肉肌梭内感受器兴奋Ia,II类传入纤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肌梭梭外肌:肌梭:上有二种感受器:梭内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环旋末梢:αN元支配,γN元支配,花枝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兴奋由Ia类N纤维传入。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关,兴奋由Ⅱ类N纤维传入。①结构特点:肌梭所感受的是梭外肌纤维长度的变化39②机能特点:γ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梭张力↑梭外肌拉长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梭张力↓梭外肌收缩传入冲动↑肌梭敏感性、兴奋性↑牵拉肌梭环旋末梢梭内肌收缩α神经元兴奋γ神经元兴奋叩击肌腱★γ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α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卸载(r环)牵张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活动,一般都是α运动神经元与γ运动神经元同时激活(协同作用),这种调节性机制来自高级中枢。γ-环(γ-loop):γ传出纤维兴奋时,梭内肌收缩,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而当肌梭传入冲动增多时,又可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一通路称为γ-环路。意义:使肌肉维持于缩短状态。脑干某些神经中枢调节肌紧张就可能是通过兴奋γ-环路而实现的。牵张反射机能特点:γ★γ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α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3.脊休克(spinalshock)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骨骼肌紧张性减弱、血压降低、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二)反牵张反射(inversestretchreflex):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使支配被牵拉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抑制。肌张力过大时抑制肌肉进一步收缩防止肌肉被过度牵张和肌肉收缩的随时调节作用。牵张反射及反牵张反射路径的示意图反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腱器官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与梭外肌呈串连关系反射弧:梭外肌收缩张力增加刺激腱器官Ib类传入纤维中间神经元抑制同一块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肌肉收缩被抑制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神经元抑制;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传入冲动使神经元兴奋.(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flexorreflex):任何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肢体皮肤时,该肢体将立即缩回,以避开刺激。保护性反射感受器--皮肤的痛感受装置;反射中枢--相应的脊髓节段;效应器--该肢体的屈肌。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reflex):如果所使用的刺激较强,受刺激的肢体在发生屈肌反射的稍后(0.2-0.5s),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屈肌松弛、使腿伸直。意义:防止跌倒,有维持姿势的作用。屈反射和对侧伸反射(一)脑干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内侧尾部。网状结构易化区:范围较广,位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包括中脑被盖。网状结构下行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下传对肌肉运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正常肌紧张的维持是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将猫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部昂举,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二)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的机制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中即存在着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抑制区,也存在着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区.正常情况下,易化区比抑制区略占优势.切断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与网状结构的联系,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加强,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抑制区易化区肌紧张小脑-网状;尾核-脊髓;网状-脊髓大脑皮质-延髓前庭-脊髓网状-脊髓++++-+机制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的肌紧张过强.南美的树懒悬挂于树上,其屈肌为抗重力肌,去大脑僵直时屈肌肌紧张明显加强.人类患某些疾病时出现去大脑僵直,表示疾病已侵犯脑干.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蝶鞍上肿瘤)出现的是皮层僵直.(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1)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的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2)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大脑皮层运动区:包括4区(primarymotorarea)、6区(premotorarea)等。此外,后顶叶皮层和前额叶皮层也参与运动的高级控制。一般来说,4区控制四肢远端肌肉,6区控制四肢近端肌肉。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第I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上下颠倒头部为正•左右交叉•面积决定于功能(二)运动传导通路皮层脊髓束:皮层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80%纤维在延髓锥体处交叉到对侧后下行皮层脑干束:皮层内囊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1.锥体系锥体系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最后通路.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锥体束纤维的发源:皮层4区(主要),6区、3-l-2区、5区、7区等;来自巨锥体细胞和一些较小的锥体细胞。锥体系的生理功能:(1)加强肌紧张。皮质脊髓侧束(80%)(2)启动精细的随意运动(躯干和四肢肌肉)。皮质脊髓前束(20%)2.锥体外系1.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下核团和小脑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2.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由大脑皮层下行,通过皮层下核团接替,再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系统。3.旁锥体系:锥体束侧枝进入皮层下核团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不通过锥体交叉。对反射的控制是双侧性的,功能:主要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

1 / 1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