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D1.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A.与髓鞘的厚度无关B.不受温度的影响C.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D.与直径成正比E.与刺激强度成正比C2.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的完整性B.功能的完整性C.单向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E.绝缘性A3.顺向快速轴浆运输主要运输A.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递质合成酶C.微丝和微管D.神经营养因子E.细胞代谢产物C4.关于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级化B.对Ca2+、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出现超级化D.突触后膜去极化E.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A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共同特征A.突触前膜均去极化B.突触后膜均去极化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一样D.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一样E.产生的突触后膜电位的最终效应一样A6.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A.双向性传递B.兴奋节律的改变C.对内环境变化敏感D.总和E.后放E7.关于电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间隙较狭窄B.突触前后膜阻抗较低C.结构为缝隙连接D.传递速度较快E.单向传递D8.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进入突触前末梢Ca2+量减少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C.抑制一个兴奋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E.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少D9.关于回返性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基础为神经元间的环式联系B.要经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起作用C.闰绍细胞在脊髓回返抑制活动中起作用D.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后模去极化E.可引起脑区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B10.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联合B.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联合C.轴突-轴突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联合D.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树突式突触联合E.轴突-胞体式突触和轴突-胞体式突触联合C11.下列关于丘脑髓板内核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发生上属于最新的结构B.直接接受经典感觉传导道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枝纤维投射C.发出的纤维多次还原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D给予电刺激能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连续放电E.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无关C12.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A.接替核B.联络核C.接替核和联络核D.髓板内核群E.髓板内核群和联络核E13.余丘脑感觉接替核无关的感觉传导是A.触压觉B.听觉C.视觉D.听觉E.嗅觉D14.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能引起特定感觉的原因是A.接受感觉传导道侧枝联系B.与丘脑第二类细胞群无纤维联系C.进入大脑皮质各层D.通路失去各特定感觉的专一性E.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B1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C.调节内脏功能D.维持睡眠状态E.协调肌紧张D16.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A.接替核B.联络核C.接替核和联络核D.髓板内核群E.髓板内核群和联络核B17.躯体感觉的皮质代表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岛叶皮质D.颞叶皮质E.边缘系统B18.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后,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双侧头面部E19.内脏感觉主要是A.触压觉B.本体感觉C.冷觉D.热觉E.痛觉B20.下列关于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A.脊休克表现有切断损伤的刺激本身所引起B.脊休克至发生在横断面水平以下的部分C.所有脊休克症状可完全恢复D.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速度越快E.恢复后再次在脊髓断面下方切断脊髓可再出现脊休克B21.关于脊髓休克的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断面一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B.断面一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C22.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A.离断面以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以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以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C23.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A.损伤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反射中枢被破坏C.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作用D.血压下降是脊髓缺血E.高位中枢抑制作用增强B24.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A.屈肌反射B.肌紧张C.对侧伸肌反射D.翻正反射E.腱反射C25.叩击跟腱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收缩,是刺激了A.腱器官B.痛觉感受器C.肌梭D.皮肤感觉器E.梭外肌松弛D26.腱反射属于A.紧张性牵张反射B.行为性牵张反射C.腱器官引起的反射D.单突触反射E.外感受性反射E27.下列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为多突触反射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A28.皮质运动区的部位是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额叶D.枕叶E.颞叶B29.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A.肢体麻痹B.去大脑僵直C.脊休克D.腱反射加强E.动作不精确C30.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A.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B.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E.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C31.人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意味着病变已严重侵犯A.脊髓B.延髓C.脑干D.小脑E.大脑皮质B32.下列关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B.躯体骨骼肌运动为交叉性支配C.头面部肌肉运动均为双侧性支配D.躯体和头面部内部均为倒置性安排E.肢体远端代表区在前,而近端代表区在后D33.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主要病因是A.红核病变B.新小脑功能障碍C.前庭功能失常D.双侧新纹状体病变E.丘脑底核受损A34.震颤麻痹病主要位于A.黑质B.红核C.苍白球D.小脑E.丘脑底核C35.下列部位或神经元中,受损可导致舞蹈病的是A.大脑皮质内胆碱能神经元B.大脑皮质-新纹状体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C.大脑皮质-新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D.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神经元E.弓状核-正中隆起γ-氨基丁酸能投射神经元E36.皮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本体感觉B.协调随意运动C.启动精巧运动D.执行精巧运动E.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编程的编写D37.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瞳孔缩小B.逼尿及收缩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汗腺分泌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D38.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A.内脏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交配B.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局限C.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D.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紧张性E.活动度高低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无关E39.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的特点是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B.支配几乎所有脏器C.紧张性活动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E.在应激反应活动加强D40.属于副交感神经作用的是A.瞳孔扩大B.糖原分解增加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D.逼尿肌收缩E.骨骼肌血管舒张D4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器官是A.甲状腺B.性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E.汗腺A42.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波形主要是A.α波B.β波C.δ波D.θ波E.α波和β波B43.异相睡眠有利于A.促进体力恢复B.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C.加速细胞增殖和分化D.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E.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二、简答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又什么特征?①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②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多条纤维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③双向性:用电刺激某一神经,神经纤维引发的冲动可以沿双向传导④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神经纤维仍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能力2.简述中枢神经元之间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及其机制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爆发动作电位②Ca2+内流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移动到活性带③神经递质释放④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⑤产生突触后电位3.什么是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在脊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持性意义。屈肌反射的强度也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的较弱刺激只引致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膝关节及髋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以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向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的之一,具有维持姿势的生理意义,动物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屈肌反射是一种多突触反射,其反射弧传出部分可通向许多关节的肌肉。4.试比较大脑皮质体表感觉区的投射规律和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三、论述题1.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有哪些(1)单向传递冲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这就保证了反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2)中枢延搁冲动通过中枢部分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因为突触传递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后膜受体结合等环节而发挥作用,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中枢延搁时间也就越长.(3)总和在反射过程中,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单一冲动到达中枢,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活动.但通过若干条纤维同时把冲动传至同一个神经元或一条纤维有若干个冲动.连续传入,就能够引起反射活动,这种现象称为总和.前者称为空间总和(或同时性总和),后者称为时间总和(或继时性总和).(4)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中枢内神经元的环路式联系是后放的结构基础.(5)扩散若以适宜强度刺激与某一反射有关的感受器,一般只引起较局限的反射.若刺激部位不变,只增强刺激强度,引起较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的扩散.辐散式联系是扩散的结构基础.(6)易疲劳、易受内环境及某些药物的影响中枢内轴突末梢反复受到较快频率刺激时,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的数目便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称为突触传递的疲劳.它可能与递质的合成赶不上消耗速度有关.易疲劳性是防止反射中枢活动过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缺氧、血液pH的变化或咖啡因、茶碱等均可影响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2.何谓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有几种形式?试述其产生机制两种: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3.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何区别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