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福建东南新闻网时间:2008-11-2009:45:31文章来源:东南新闻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切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推动海峡西岸文化繁荣发展,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所指的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一、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在继承保护弘扬上下功夫、在导向提升带动上下功夫、在创新创作创造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机制上下功夫、在领导保障队伍上下功夫,推动海峡西岸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2、基本原则。--把握方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决策部署,明确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目的,努力构建和谐文化。--以人为本。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用先进文化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突出特色。突出五缘优势,突出对台文化交流,努力使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努力创造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的福建文化。--深化改革。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总结和吸收以往文化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把改革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探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主创新。广泛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注重统筹。坚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协调好城市与农村之间、九个设区的市之间的文化发展。突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现代文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继承、抓繁荣和抓管理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健康、稳定、有序发展。3、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要求的文化设施健全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面向世界的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到2020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公民综合素质更强,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更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位,成为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理论武装扎实有效,公民素质显著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科学发展观得到大力宣传和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舆论导向把握正确,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氛围持续发展,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三平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团结奋进、建设海西的热情不断高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学、电影、电视、戏剧和歌舞等方面佳作迭出,主要文艺门类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发展若干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稳步上升,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体制和机制,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活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在全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全国先进的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努力营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课堂、进社区。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和弘扬三平精神,凝聚和激励全省干部群众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事业。5、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加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精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特色学科,扶持急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科优势明显、学科结构合理,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一些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加强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完善基地的研究、交流、转化和传播等功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进一步规范、完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活动条件。6、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强道德修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风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新的实践,丰富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重视引导社会普遍关心的道德热点问题,集中解决经济活动、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教材、阵地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做好流浪儿童和孤残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采取措施促进辍学失学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两劳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和谐社区、改善公共管理为重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力争有更多城市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以建设农村宣传文化基地、优化人居环境以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重点,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形成一批新型文明村镇。以规范行业行为、改善社会服务为重点,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活跃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窗口等基层创建,重视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发挥文明城市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共建,提高整体水平,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8、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围绕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全国性重大评奖活动,继续实施百花计划,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新成果推介,力争在全国各项大奖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保持和发展戏剧创作优势,集中力量突破现代戏剧创作,扶持地方戏剧种的发展,推动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重视现代文学艺术创作,加快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杂技等艺术门类的创新和发展,创作更多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优秀文化产品。办好国际钢琴艺术节、福建省戏剧汇演、海丝文化节等,充分发挥省艺术中心、省冰心文学馆、省文学院、省画院、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等品牌基地的作用,发挥文联等人民团体、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优秀作品、文艺品牌和德艺双馨的文艺家的宣传展示。探索推行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重大文艺项目招标制度。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9、发展新闻事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扶持发展重点党报党刊、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新闻网站,扩大覆盖面,确立主流舆论的主导地位。精心组织重大主题新闻宣传活动,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注意疏导公众情绪。改进新闻报道,规范专业报刊和社会生活类报刊,加强舆论监督。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改进突发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推进文明办网。提高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建立科学、规范的节目评估体系,促进节目创新。推进频道(频率)专业化和节目(栏目)品牌化,积极开发栏目衍生产品。组建海峡广播影视译制中心,提高闽南话、客家话和英语栏(节)目的制作水平。加快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工作,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