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伦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礼仪与伦理MBA14秋(4)班盛飞辰2461404092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的积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传统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西周是个礼法合一的朝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亲亲尊尊”都是当时基本的礼仪原则?,可以说这些原则为统治阶级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自此之后,春秋时期的孔子更是将“礼仪”传承并加以发扬。应当说“礼仪”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不仅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同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承担着对人们道德教育的重任。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变迁,现代礼仪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价值,在保持传统礼仪核心内容的同时,逐渐成为当代人的道德标杆,礼仪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礼仪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一、礼仪的起源礼仪的起源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学说较为盛行:第一是天神产生礼仪学说;第二是,礼仪为天地人三者的统一;第三是,礼仪根源于人原有的自然属性;第四是,礼仪实际上是环境与人性矛盾的产物;第五是,礼仪产生理,起源于俗。本文则认为以上理论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侧重,但根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层面而言,礼仪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协调主客观矛盾的产物。第一,自然界中,人类为了维护基本的“伦理秩序”,礼仪便应运而生?。人类进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是以群居的方式居住在一起,由于男女老少居住在一起,必然要受到一定秩序的制约和调整,且这种秩序必须被所有的成员认可且自愿遵守。在处理这些内部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起来的“人伦秩序”,便是最早的“礼”的表现形式气第二,人类追求的欲望与现实能够实现欲望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妥善处理这个差距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而礼仪正是为了平衡这一差距而产生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某种目的,必然会对某些特殊的人、事、物产生欲望,但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均如愿以偿的实现,“求而不得”、“欲而不能”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规则,控制欲望,.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礼仪”便是具有控制功能的规则。2.从礼仪的表现形式上而言,原始的各种宗教活动中的祭祀是礼仪的起源。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迷信思想较为浓厚,往往对鬼神很敬畏,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往往会开展祭天、敬神的祭祀活动,祭祀的主要内容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和祭祀活动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到了完善,最终形成了“祭祀礼仪”。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祭祀礼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调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现实关系的矛盾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礼仪的运用范围得以扩展,不仅在祭祀活动中按照专门的礼仪规则行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守一定的交往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第一,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非常久远的名籍之一,其中很多篇幅都对华夏文明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多次表示,与其他族类相比较而言,华夏的特别之处在于“礼仪”。我国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孔颖达曾经在其疏解中明确表示:华夏所创造的文明离不开礼的支持。华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还是一种文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综合体,礼仪为促进华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来自江苏省的著名历史学家一钱穆先生于宝岛台湾会访来自美国著名学者邓尔麟时,对其明确表达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自己所持有的观点与态度。他表示,自古以来深深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就是礼,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任何行为、任何准则皆是通过“礼”而进行约束的。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拥有风俗各异的民族,在中国的大地上汇聚着许许多多的华夏儿女。通常西方人会按照风俗习惯对国家进行分类或划分,如果以此作为国家划分标准,那么风俗不同就会划分为不同国家。但是在我国,无论风俗、习惯、语言、行为存在多少不同,在对待“礼”这一个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却是基本相同的。对于华夏儿女而言,礼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行为条例。在此次台湾会谈接近尾声之际,钱穆先生说:“要想更好的理解、知悉中国文化,首先要读懂中华儿女的心声,礼是其关键、灵魂所在。”第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在中国礼仪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华夏文明中,礼仪在人们的行为、语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广大华夏儿女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不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称号,也是中国广大儿女为之自豪的荣誉。第三,礼仪所涵盖中国文化内容最广。在《礼记曲礼》中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按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出自《礼记?曲礼》)根据这一段描述就能够看出礼被视为万事万物的衡量参考指标。并且在《礼记?礼运》这一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孔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些与之有关的话,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礼仪所涵盖中国文化内容最广。三、礼仪的内容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童,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对于“仪”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正如《墨子》天志篇中所说的“置此以为法,立此法以为仪”,因此“仪”可以指法度、准则;第二,典范。如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就是一种典范;第三,形式。礼仪中有吉礼、丧礼等类别,这些就是完成某种仪礼所需要的形式;第四,风度a特指仪容仪表;第五也是指礼物,这里的礼物如贺仪、谢仪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古典文学中,礼仪中的“礼”和“仪”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单指某一方面。“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规则,在精神层面上,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仪”与“礼”的关系,“仪”是“礼”的具体体现,它的主要内容是仪式的行为规范,这是根据“礼”本身的规律和内容来定的,它的形式十分重要。不同的“礼”也就有不同的形式。“礼”和“仪”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内在精神必须通过合适的外在形式来得到最为有效的表达。“礼”给了“仪”以标准,“仪”把“礼”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礼”和“仪”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内在外两方面共同和谐发展,最终得到理想的礼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含义已经被细化,并不像古代那样具体宽泛,现代的礼仪着重规范了人们的交往活动,保证其能够和谐相处,活动的程序和行为也井井有条,人际关系得以维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得以推动。因此,可以得到礼仪的概念,就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友好、互相关心、互相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这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就是“礼仪”。总而言之,礼仪在人类社会上的服务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它还需要人们的共同遵守才能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有益。礼仪具有内在和外在两层深意,内在这一层指精神内涵,外在这一层指的礼貌、文明礼仪等。因此,人们对于礼仪的研究将会更加四、礼仪的伦理视角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德治国,以伦理纲常为社会生活核心内容的国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是“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学者。正心、诚意是人们修己的起点;修身、齐家是人们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则是一国之人共同的愿望和理想。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所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都有其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现今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要克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带来的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消极现象,这些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仍有其用武之地。教育广大学生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优良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提高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注重自身的修养问题,养心气、持敬、节欲、内省、慎独、改过、知耻是古代先贤圣哲们涵养道德的修身之法,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们涵养道德意识,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号称“三千威仪”的周礼,就是孔老夫了推祟倍至的典范,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子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充分说明了道德与礼仪对治理国家,教导民众所起的重要作用。礼仪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十分一重要的地位,就其功用来说,是传统道德规范的具体化,但是由于一个时期把礼教作为封、资、修的流毒加以批判,否定了礼仪的积极作用,使得一些大学生及社会人士都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以至于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做出很失礼的举止,而影响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礼仪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增加个人素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五、伦理礼仪的教育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明礼仪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大学开展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主要应该是在中小学阶段,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轻视了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造成了大学生基础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知识的欠缺,缺乏得体的应酬能力,使其在社会交往中产生一些障碍,以至于难以与人相处、沟通。其次,人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形成贯穿于人生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的日常行为中,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调整,这种完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不仅限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形成于学习的高级阶级,并在生命进程中日臻完善。所以,大学阶段,除了对学生进行宣讲教育之外,更主要的是应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第三,在更高层次上开展伦理礼仪教育,这是遵循了从低到高,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将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