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评价终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2010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班)109022010013摘要:福建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011-2012年福建省域综合竞争力排行第九,服务业竞争力上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分别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原材料现状、自然灾害、港口、能源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关键词:福建;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正文:十六大后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福建省在2011-2012年省域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九,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达到了中等偏上国家的发展水平。[1]有学者认为福建经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福建产值结构保持在“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表明我省服务业竞争力上升。2000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在沿海地区持续发展同时,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原来以鹰夏铁路中段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轴向南北延伸,西部山区发展轴展露雏形,并与沿海经济发展带一起构成了福建省的两条纵向经济发展轴线。[3]近年来,常以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作为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资源环境状况,它作为区域的环境子系统,又体现在自然资源竞争力、资源消耗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竞争力四个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的资源禀赋,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获得的便利性问题,尽管某些可以通过区域外的要素获得,但区域自身的资源要素仍将影响到经济发展,而某些自然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则是不可转移的,它是环境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内容。[4]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评价(一)、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福建省淡水资源相对富余,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m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3%,22居全国第8位,人均拥有量3367m3,是全国的1.52倍,居全国第七位。但福建省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水,受降雨时空和河流走向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地域性、时间性水资源短缺。莆田、泉州、福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915、1121、1468、1705m3,按照国际通用概念,这些地区也基本都属于“贫水区”“水资源紧张区”,而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一些流域的水质污染也造成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对于水资源中的海洋资源,福建海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东侧,面临台湾海峡,是东海和南海之间的通道,福建省的海洋资源优势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岸滩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二)、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越加突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根据2000年土地详细变更调查资料,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占67.3%,耕地占11.1%,水域占4.7%,城镇、工业区、交通、园地等占9.2%,未利用土地占7.7%。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生态稳定和优化的条件下实现耕地资源调整的空间狭小。林地面积虽大,但不能毁林开荒,因为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又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必须保护森林的高覆盖率;未利用土地以荒草地为主,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全省荒地85%分布在中山地和低山地中部,很难进行有效的深度开发,如勉强开发利用,势必造成新的生态问题;而15%的荒草地中能够开发为耕地的滩涂,其开发的成本高,难度大。存在建设用地区域性、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沿海地区由于土地存量不足,部分项目将出现无地可供;山区地区土地相对充裕,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常与基本农田保护区产生矛盾。土地资源短缺与经济高度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原材料的现状和利用情况福建省现有林地面积1362.1万亩,2004年森林覆盖率为62.96%,居全国首位。根据全省林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造板工业产量达400万m3,产值达150亿元;纸浆造纸业产量达280万吨,产值200亿元;林业化工业产值达3380亿元,木竹制品业产值达100亿元。福建凭借木材资源优势,已形成多个产业集群-福州船舶产业集群、仙游木雕产业集群、南平竹木制品产业集群、三明林产加工产业集群、丰泽树脂工艺品产业集群、福安船舶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很多已经成为全国龙头产业,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福建省的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林业科技含量较低,森林资源质量不高。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也由于采伐失控和乱砍滥伐,森林资源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天然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减少,并向残次林退化,用材林中过熟林仅占25.7%,可伐木材资源少,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林供给能力不足。若不对以上方面做出改进,最终会影响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四)、旅游资源山海是福建在地理上的特色,福建省山地丘陵占80%以上,平原仅占10%左右,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名副其实的“东南山国”。山地众多导致交通不便,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福建的山川秀美,很多地方受外界的干扰少,环境污染轻,生态破坏轻,保持了比较原始的生态环境,广东的山区丘陵成为林区,成为绿色宝库,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位。山水相依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武夷山九曲溪、泰宁的水上丹霞都是典型代表。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全国第一。海洋是旅游的黄金地带,有300多公里的海岸适合开发旅游,其中平潭、长乐、晋江、厦门、龙海、东山等地滨海旅游资源可以连片开发,形成大型海浴滨场,大部分海滨林带环绕,是避暑消夏、度假休养的理想之地。按照旅游经济的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6]重点贡献可概括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方面。(五)、能源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今占能源消费主导地位的石油消费量将逐渐减少直至资源枯竭;煤炭的利用也将受到限制并逐渐下降;核能利用因核安全和核废料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若无技术上新的突破,在今后50年内核能利用还将受到制约。与此相反,太阳能和44其它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角。据预测,到2050年各种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将为:天然气13%,煤20%,核能10%,水电5%,可再生能源(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50%,其它2%,目前占有重要位置的石油消费所占比重将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能源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能源的“瓶颈”效应开始凸现。福建省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主要有无烟煤、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资源,目前未发现核电燃料。福建可大力发展水电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新能源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福建适合发展太阳能相关产业的有利条件如下:1、具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我省海岸线长,日照时间较充足。我省闽东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在5016~5852MJ/m2,属光照三类区;闽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在1400~2200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180~5016MJ/m2,属光照四类区,在太阳能产品应用上具有较优越的天然条件。2、具有丰富优质的硅石资源和水电资源,为发展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硅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福建省的硅石资源丰富、品位高;而且小水电站遍布全省各区,由于丰水季节电价较低有利于与硅矿资源配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我省的初级硅提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3、福建省高速发展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对光伏产业有迫切的需求。如果将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的“绿色”光源和太阳电池的“绿色”能源相配合,可以形成“全绿色”的能源(太阳能LED)产业,有可能成为本省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领先于全国水平的产业。二、福建省的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海峡,位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线的中部,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相距甚近,更是临近东南亚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这种区位条件,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联系,十分有利。而且福建处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和珠江三角州经济中心的中部地区,连接两大经济圈,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两大经济区域的辐射和带动。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东55与台湾隔海相望,南与港粤毗邻,具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优越条件。在福建的区位优势中,对台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福建闽东南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台的区位优势。2、港口区位优势近年来,港口是综合运输链中的主要环节及经济区和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支撑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港口经济也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西岸港口群所在的福建省是一个依山面海的省份,也是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可供建设的港口资源最丰富,这是福建省未来发展最大的优势。闽东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几大港口,现已成为沟通世界的黄金通道。目前福建省沿海已初步形成了以厦门港和福州港为主,泉州港、莆田、湄州湾港、宁德港为辅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它们地理位置临近,共有部分腹地、部分功能可以相互取代并互为竞争对手,为了满足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客观需要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协作配合且功能互补[7],尽快形成加强海峡西岸联系,紧密联结长三角、珠三角,打通内陆腹地和出海通道,辐射东南亚地区,便可成为连接周边区域主要城市和产业群的快速交通运输大通道。[8]港口群有效支撑了福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群、产业群联动成效显著,依托湄洲湾,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石化产业集群得以壮大,目前已投产的石化企业达57家,2010年石化产值达616亿元,并将在两三年内跃升千亿元级石化产业群。伴随一批批央企、外企、民企布局福建,石化、冶金、火电、船舶等临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三、福建省自然灾害情况福建省倚山面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门户,为全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2000年以来,我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100亿元。受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省降雨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导致洪、涝、旱等灾害的发生。福建省干旱严重的区域分布在沿海。沿海地区由于短历时台风暴雨的影响,雨量集中,降雨时空分布比内陆区域更不均匀,变率更大,加上沿海蒸发能力较强,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少,下垫面差,干旱程度最为严重,特别是沿海的工业生活和生态等重要用水户用水需求受影响严重。按现有的经济发展布局,全省经济总量的70%以上集中在沿海,沿海区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和需水的强劲66增长,干旱引起的损失和影响日趋加重。此外,我省毗邻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接的台湾地震带,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和邵武~河源断裂带贯穿全省,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陆地和近海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常受台湾强烈地震的波及,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及经济发展速度加速迈进的大背景下,未来我将面临灾情总体偏重、防灾减灾形势严峻。[8]参考文献:[1]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中国社科院蓝皮书.2013.[2]韦素琼,陈健飞.闽台经济发展阶段辨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5.[3]王伟.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