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摆脱唯心主义和宗教等精神奴役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分析了无产阶级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政治方面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道路,如:论证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张组成共产主义政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阶级斗争,由工人阶级夺取、掌握政权等等。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终结.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没有落脚点和归宿,也不能成为改变现实世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二、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在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希望摆脱资本主义弊端、建立美好社会的愿望,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初级形态。积极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反应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中吸收了启蒙思想、唯物论和自然科学成果来分析社会历史矛盾,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4、空想社会主义在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5、空想社会主义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6、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及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或思想萌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和直接的思想材料。历史局限性:1、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未能跳出唯心主义圈子,不能真正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他们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可靠的社会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某个天才人物;3、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而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剥削阶级的良知和暴力革命的途径4、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5、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6、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四、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历史条件(时代背景)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工业阶段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理论基石: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发现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以下哲学基础:①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逐出去。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③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④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2、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③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性提供了科学论证,并证明了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合理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这两块基石,社会主义终于驱散了空想的迷雾而变成科学,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行,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五、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宣布实行余粮收集制;货币存入银行;城市实行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等。列宁1921-1923年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问题。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关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经济引导小生产走向大工业,走向社会主义经济。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7.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1)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群关系。(2)强调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年会制。(3)从严治党,党政分开。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3.退还部分小企业;4.实行租借制,租让制;5.国营企业实行记件工资和奖金制;6.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六、苏联解体的原因、苏东剧变的启示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苏联解体的外因。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二)、苏联解体的内因1、远因:主要指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2、近因:主要是指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3、其他原因经济上缺少活力与效率,不能给人民带来富裕,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政治上不能使人民享有民主,不能代表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文化上,不能使人民享有自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思想策略上,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苏东剧变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严重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体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经济停滞与混乱,为国内反对势力的活跃和夺权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促使民族矛盾激化,酿成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最终引起政局动荡、政权坍塌、国家解体。因此,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2、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照抄别国模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东欧各国沿袭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结果造成了这些国家长期的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生产力萎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停滞乃至下降,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遇到危急关头,人民就抛弃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苏联及东欧各国的领导人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独断专行,压制批评,纵容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党的声誉和威信,对党员民众失去了吸引力。由于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缺乏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探索及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真总结,在不断变化的形式面前,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最后只有抛弃马克思主义,倒向社会民主主义。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途径。苏联的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带有历史局限性,存在很多弊端。如果实时地、认真地加以改革,后来的灾难不是不可避免的。改革是一个过程,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苏联几位领导人都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三者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5、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不仅对内是开放的,对外也应该是开放的。要正确认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企图离开世界科技进步的大潮而自我封闭,不愿意吸收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已经被证明属于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是搞不好社会主义的。6、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受挫后,企图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进而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的战略。在苏联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西方势力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起了催化和促进的作用,成为导致剧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七、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社会局部调整和全面改良的过程。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调整和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落后的生产力为的先进的生产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