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乌托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批判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圈地运动。他第一次提出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坚决主张废除私有制,认为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才能平均享有一切,人类才能获得幸福。第二部分通过对乌托邦的描述,阐述了他关于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方案。他描述了一个实行财产公有的理想国乌托邦仙岛,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经济交往中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消除城乡对立和工农的对立;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主要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任何公事必须由集体讨论据顶;注重科学文化事业,尊重妇女,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互相帮助,人人过着幸福的生活。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历史进步性:一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在政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在经济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病,;在思想道德方面,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二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设想与预测,并为实现理想社会进行了各种艰难的试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有启发性的实际例证。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文化、从社会到家庭,都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尽管在当时很不现实,但这些闪烁着天才火花的真理后来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已经或正在为实践所证实。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尽管总体上市唯心主义的,但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历史局限性: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科学地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找不到产生资本主义罪恶的经济根源,因而得不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二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为,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幻想用理性来说服资产阶级,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三是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他们的学说脱离了工人运动,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资产阶级和统治者身上,呼吁他们帮助建立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3、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什么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①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发生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当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革。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依此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②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还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③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论证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就在于无常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尽可能攫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使他们进行激烈竞争,盲目扩大再生产,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④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无产阶级必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肩负着消灭一切私有制、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第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第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第四,国际主义与统一战线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高度概括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理论上奠定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理论。马克思、恩2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第六,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帝国主义的5个基本特征?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极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形成了金融寡头。③资本输出和以往的商品输出大为不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6、多国胜利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研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爆发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一次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帝国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是在英美德法同时发生。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因此可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都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发达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7、什么是一国胜利论?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的条件是什么?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新战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成熟,但是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首先在那些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发生和胜利,而往往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这些条件有: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广大人民除革命外别无出路。③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通过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将国家引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④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并且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可以造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历史局限性各是什么?背景:在苏维埃政权刚刚赢得医治战争创伤的机会、将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英法日美等国又与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相互勾结,对苏俄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对付国内外反革命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宣布全国为军营,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动员广大群众奋起抗敌,与此相适应,全国的经济、政治立即转入战时轨道,建立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内容:①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实行垄断,禁止私人买卖。②在工业体制上,实行最大限度的国有化,把各大部门的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推行中央集权的管理总局制。③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消费品配给制。④在劳动关系上,实行强制性的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律参加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保障前线军队需要,建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夺取战争胜利,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局限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在战争结束后其局限性暴露了出来:第一是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事实。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的整齐划一的措施,不能真正持久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是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完全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脱离了农民需求,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第三是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是不切实际的空想。由国家直接掌握全部经济活动,取消商品生产,取消市场货币关系,这种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做法,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特点: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之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9、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特征和作用各是什么?背景:由于连年战争的创伤,再加上政策失误,苏维埃政权在战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农民对新政权的不满升级为农民暴动,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克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事件。国内存在的不满情绪已经危及到了到了政权的存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充分估计到这种严峻的形式。为了扭转时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必须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①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由农民全权处理,可以自由出售。②在工业方面,有全面企业国有化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③在商业方面,允许国家调节下的3自由贸易,恢复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实质:①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②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③因此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特征:①以市场为取向,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积极作用,实行国家监督下的自由贸易。利用商品经济,建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正常联系。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发展合作制,使多种经济成分互相促进。③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列宁指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性,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主张从严治党,纯洁党的组织。④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列宁提出在党和国家领导核心内建立有效的分权的监督制度。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②发展了改善了国家经济,稳定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为实现国家工业奠定了基础,苏联从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工人阶级状况得到改善,熟练工人回到工厂,大工业活跃起来了,俄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0、社会主义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客观上,主要是因为情报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