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科研不端现象及应对机制(XX大学XX学院,北京)摘要:科研不端行为越来越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己经引起了各个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研究的重要范畴,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对科学不端现象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剖析,全面细致地把握科学不端现象;其次,讨论如何良性高效的运用法治化手段防范和化解科学不端和失范行为。关键词:科研不端科学道德应对机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活动中不端行为逐渐增多,科技领域内的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社会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在科学家内部敲响了一记又一记警钟。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掀起了探讨和研究科学不端现象的高潮,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行业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从各自的视野和角度,基于其所考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境对科学不端这一科学活动的必然产物做了大量研究分析。对于科学活动中不端现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利于科学共同体以及整个社会理性面对科学活动中失范和不端现象,正确认识其存在根源和演化机理,科学构建防范化解手段和机制,妥善处理科学技术运转流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维护整个科学界纯净、公平、法治的和谐环境。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和特点(一)我国学者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不端理论和实务研究发展十分迅猛,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对科学不端的概念把握,世界各国却是标准各异,互不一致的。在此仅举例说明我国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和阐述。科研不端行为在我国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我国学者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主要有:樊洪业认为,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与评价过程中,为骗取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承认而出现的伪造和剽窃行为[1]。陈志凌等定义:在科研立项、方2案实施、报道或评议研究结果等过程中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科研程序、数据分析,剽窃或抄袭他人研究结果,歪曲报道科研结果的种种舞弊行为。张九庆则认为:科学家在科研过程本身、科研社会化过程中伪造数据、剽窃研究成果等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在发现、处理这些违规行为过程中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2]。2006年11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办法》[3]明确规定了科研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其他科研不端行为。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内涵、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意见》规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中科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防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二)科研不端行为的特点科学不端作为一种复杂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必然具备一般社会现象,特别是越轨现象所具的性征。但由于发生在科技活动发展过程中,该不端行为往往又与学术、科研等密切相关,所以它们同时也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1主体特殊性。科学不端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组织、管理、监督等科技事业各领域专门工作的个人和单位。因此,参与科学技术事业及其密切相关的行业职业也就构成了科学不端的主体要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所研究的科学不端现象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特有的现象,注定了其行为主体必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而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构成科学不端行为。科学不端这一主体特征为正确区分科学界的3越轨行为与一般社会越轨行为提供了重要标准。2形式多样性。随着科技社会建制的发展和完善,当今科学技术向广深两个方面迅猛拓展,已经成为一项内在结构完整的复杂巨系统。而存在于这一巨系统各子系统以及系统的各层级、要素之中的科学不端现象,自然也是形式多样,手法百出。这种形式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科学不端行为定性以及发掘、查纠和处理工作上的复杂和困难,同时也给研究领域带来了大量富有意义的课题。3违反规范性。之所以称之不端,那就意味着其行为指向背离了某种标准或准则。对于科学界来讲,这个标准便是由规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化活动的相关社会规范来设定的。我们认为,规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化活动的相关社会规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得到社会承认的科学共同体内部规范和价值体系、科技伦理道德规范与国家科技管理政策法律规范。事实上,除了对科学活动本身所应遵循之规律原则和共同价值的无视外,许多科学活动中的不端行为还严重违反了科技伦理道德和科技管理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4发掘和纠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事实上,科学不端行为的特殊性不单单在于主体的特殊,其行为所处时间地点、学科领域、研究方向、活动内容等,由于具有纵深的专业性和横向的交叉性而令它与其他社会越轨行为,以及各种科学不端行为之间都差异甚大。具体到个案来说,不端事件发掘和纠查过程越是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就越是要求参与事件调查处理的人员应当尽可能具备案件涉及学科或行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事实认定和行为定性阶段充分听取和接受同行专家小组的意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科学技术事业负责,对当事人负责。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求真务实是科学的根本价值所在,不断创新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不竭源泉。科学不端者形形色色的不轨活动,严重危害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泯灭了学术行为本质上所应具有的创新意义,阻碍着良好学术生态氛围的营建,对于整个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都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科学品质的堕落,必然导致社会的普遍精神危机,而社会成员若对象征着真理的科学失去了信任,也必将导致对整个社会公信力的锐减。学术4不端和科研腐败直接扭曲了社会分配的均衡秩序,科技资源无法得以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国家不能取得预期的文化进步和知识积累,社会生产力失去了智力源泉和创新支持,自然发展缓慢,难以增长。另外,科学不端行为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对其单位团队、行业群体、学术领域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的负面作用。不良学风的消极影响只能增添科研队伍整体的系统内耗,造成团队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骤降,并通过师承效应严重危及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后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科学不端防范和应对工作的严峻形势,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疑点难点,深入推进科学不端现象本体及社会化研究和规范应对探讨的开展,进一步做好各层次级别、各学科领域,尤其是基层科研教学中高发不端现象的信息归纳和统计分析,加快构建一整套统观全局、科学高效的国家科学不端防范体制机制和应对处理体系。二、防范科学不端行为的路径在充分认识到科研不端行为的内涵、表现形式、危害和其诱因之后,如何有效地防范科研不端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教育路径、监督路径和政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路径主要包括:事先的预防与监督,诸如倡导科研诚信理念、强化科学道德教育、完善监督机制以及相应的预防规范制定等;事后的补救与惩罚,诸如制定全面、确定、公正、严格的惩罚措施等。(一)倡导科研诚信理念防范科研不端行为首先要从理念上深刻认识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倡导科研诚信的理念。国际上特别重视将先进理念作为科学道德内化的先导。加强科学道德国际交流,引进现代科学的先进理念,有利于引导科学道德的深入内化。欧美都具有先进的科学研究与管理理念并用以指导科学道德建设的实践,欧洲国家关于科学的进步取决于信任以及致力于维护科学纯洁性的理念得到了欧洲社会的认可:1科学的进步取决于信任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正是为了重塑科学的形象,重建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一般认为,公众对科学的失信,缘自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片面性认识;公众对科学界、对科学共同体的失信,缘自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水5平的怀疑。欧洲科学基金会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案例确实损害了科学界内部及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科学要想在社会建立崇高的信誉,科学行为本身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道德标准基础上。目前欧洲科学界的主要问题是丧失了公众对它的信任。全世界科学界的相互信任及科学家和公众间的充分信任是最至关重要的。哪里有相互信任的氛围,哪里的科学成果就更能被接受和应用,进而为人类造福。2维护科学纯洁性的原则科学界的纯洁性是建立信任的核心,科学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有赖于此。欧洲科学基金会提出,科学界的纯洁性要求那些置身于科研工作的人,无一例外地严格遵照下列原则: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最高职业标准;科研数据采集和分析要严格和开放;对合作者、竞争者以及前人的贡献,采取诚实、公正的态度;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都要绝对地诚实,特别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欺诈,如伪造、更改数据或记录等;剽窃、侵犯他人著作权;破坏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成果、记录、报告等;作为审阅者或指导者,违反保密原则;科研人员合谋参与上述行为。为重新得到公众的信任,最关键的毫无疑问是科学领域的道德和纯洁性。在科学研究的规范、实施、解释及报道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是保证科学领域纯洁性的基础。(二)加强科学道德教育科研不端行为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加强科研工作者自身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建设,搞好对科研工作者自身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的教育十分重要。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科研工作者要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求实的科研理念,不仅注重科研结果更要注重科研过程,从过程中杜绝科研不端行为。同时,科研工作者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抵制外来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思想上彻底铲除科研不端行为的动机。防止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关键,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展科学道德教育。三、总结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第一流的科学家往往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科学家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具有十分6明显的作用,正如人类社会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一样不能完全杜绝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在国内外都存在,它不仅需要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道德修养,增强对名利的抗干扰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作用于科学系统而发挥功能的外部控制机制和作用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有效地防范和惩治科研不端行为。参考文献:[1]樊洪业.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张九庆.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与表现形式[R].调研报告.2000(3).[3]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N].科技日报.20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