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学术状况及其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第一节秦朝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一秦朝概况经长平之战,秦王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政治措施:三公九卿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3.文化措施:书同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全国使用。焚书坑儒4.交通措施:大修驰道,车同轨5.军事措施:修建、增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抵抗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使边疆安宁,巩固国家统治。注:越族—“越”通“粤”(黄现璠《壮族通史》)百粤之地指广东、广西二秦朝政治文化对秦朝档案工作的积极影响1、严格文书制度秦朝统治者有专用的文书名称诏和制,其文曰制、诏、告也。在文书使用完后,归档时,确定归档期限为永久。秦朝官员有专用的文书名称奏、议,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无数,且为竹简,厚重,为了方便分类批阅,就严格规定了文书的名称,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秦时统称为奏。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为议。抬头:遇“始皇帝”“制曰可”“盛功盛德”等都要抬写避讳: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玺:皇帝专用,六玺印章:官员注:六玺:皇帝行玺—凡封命用之;皇帝之玺—凡赐诸侯王书用之;皇帝信玺—凡发兵用之;天子行玺—征召大臣用之;天子之玺—策拜外国事务用之;天子信玺—事天地鬼神2、文书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是秦朝统治者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因为这些文书档案包含历史的重要的事实记录和大量的工作经验,秦朝统治者可以借助这些依据和经验制定政策,处理事物等方面的问题。秦攻破六国之后,把六国宫廷和民间的几乎所有历史文书典籍搜集起来,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皇家档案库。秦统一后,在秦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务文书、舆图、律法、典籍、赋役等档案资料,大部分归由丞相御史府保管。三秦朝政治文化对秦朝档案工作的负面影响1、焚书使文书档案资料损失惨重李斯进言“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史称焚书。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注:博士官—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2、禁止私学发展阻碍文书档案利用李斯进言“今天下已定于一尊,但各私家学派仍以自己的学说相传授,以标新立异为高,特别是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李斯主张颁挟书令禁游宦禁私学。禁绝私学,就必然要取缔在民间收藏流传的各种文献典籍,所以秦朝的文书档案教育及其文书档案的宣传等工作在法治的压迫下受到严重的阻碍,文书档案无法利用,使得秦朝文书档案的社会价值无法发挥。参考文献:黄夏基《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秦朝档案工作—秦朝档案工作的政治文化深源》广西民族大学《管理与研究》2010思考:以下作品属于档案文献编纂吗?秦朝文学作品辑录《秦零陵令信》一篇《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秦时杂赋九篇秦充赋二篇参考文献:《秦朝帝王与秦朝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古代文学专业梁俊导师龙文玲2012.6第二节两汉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一两汉概况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刘邦先占领秦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被革命的农民推翻。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二两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1档案文献整理刘向等人依据官府收藏的丰富典籍,展开了大规模的整理图书、编纂目录的工作,并将各篇书录别为一编,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著作《别录》。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删繁就简,撰成《七略》一书,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2档案文献的编纂2.1文献形制在汉代的演进和成型毛笔书写的笔顺,大多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排列。为了便于识别收卷后的简牍内容,在首枚的背面上书写书名。这开启了后世纸质文献封面题写书名的做法。简牍还往往在正文前编上一两枚素简,旨在保护后面的正文内容,这就是后世护页(扉页)的起源。2.2汉代的书名先秦文献的名称,多为后人所追题。题名时,往往摘取首句数字。汉代的文献,仍多沿先秦之例。汉代,尤其是汉初的文献,命名情况颇为繁杂。例如,有以官书命名的,汉初有《汉著记》《汉大年纪》之类。2.3汉代的著者先秦文献,多不题撰人。即使有所题者,也多是后人妄增。汉代文献,尤其是经传,多是经师所传,学生所记,多人前后共同完成的。2.4汉代的著作方式汉代创造了众多的著作方式。汉代著作方式,主要有撰(著)、纂、注、疏、集解、章句、传、说、记、训、故、诂、解、解诂、笺、谱、学、述、问、论、辨、议、义(长义、达义、太义)、音义、音隐、音训、志等。刘向所领导的文献整理班子所整理的内容和对象主要是先秦文献。这些文献,相当一部分不是一部书,而是一堆堆杂乱无章的断简残编。参考文献:王国强《汉代文献的形制及其编纂特点》郑州大学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馆论坛》2006.12曹沛《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考》中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兰台世界》2011.93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中国档案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居延汉简)之一,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汉代居延地区,大多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关于尺寸规格,用来书写政府颁发的律令的简,长度一般为汉尺三尺,《史记》《汉书》也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记载。关于处理程序居延汉简行政档案一般按如下格式书写:签牌是特殊档案的标签标题即封面,它既可以位于文书的起始,也可以处于文书的末尾右类是正文的小结或总结呈报位于一册文书的最前或最后另外,在出入簿里,有时加列上余和现余,它们分别是对上次结算余额和本次结算余额的记录。关于归类居延汉简也存在类似立卷归档工作,其组卷方法有一事一文一卷和按问题立卷两种。一事一文一卷即一件事情书写公文时用简数量较多,文件办理完毕后直接捆在一起作为一个保管单位保存起来。居延汉简中有些不但数目种类犹可辨识,甚至连近百枚木简编连在一起的绳子也还基本完好,这可以说是立卷归档工作中装订这一环节的有力佐证。按问题组卷即按公文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时间内容范围地域等特征,将同类问题的公文按其时间空间的不同范围组卷的方法。可见汉代档案归档实行系统化排列,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科学化管理。关于诏令,汉代政府经常把诏令按朝代或一定时期编纂成书,成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选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一时期编纂成书的诏令为数较多,而具体编纂过程少有记载。居延汉简中西汉的诏书辑录残册,王莽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等诏书汇集,是古代诏书汇编极其珍贵的遗物。注:居延亦称居延泽、居延海,(唐)王维任监察御史途径居延泽时写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就是居延泽,据考证在元明时期干涸。参考文献《居延汉简所见汉代边塞档案管理制度探讨》作者姓名:常舒扬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秦汉史指导教师:沈刚教授2011年4月吉林大学4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鸿都石经,是汉代一次大规模的档案文献公开活动,也是我国第一次公开的官刻档案文献活动。汉石经刊刻于汉熹平四年,于光和六年完成。经石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碑高一丈有余、宽四尺左右,刻有论语周易仪礼尚书公羊传鲁诗春秋等七部经书,该石经被作为经书的权威标准版本,汉代多数文人墨客学习经书均以此作主要依据,以便校雠其他传抄本的伪误。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一魏晋南北朝概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文献编纂1广搜博采,详加考证广泛地占有史料,是编纂史书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如实、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时,即对此躬行有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撰史,继承了前代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西晋史家陈寿撰《三国志》,除参考依据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等有关魏、吴两国的历史资料,还尽可能多方采访。他对蜀汉地区乡邦文献详加搜集、整理。2注重凡例,导启后学这里所说的史书凡例,是指史家本人自立,而后从事笔削的一种著述例则,在古代又名义例、叙例或条例。它是作者行文之初的总方针,亦是统驭该书记言记事的法则。既反映作者的编纂方法,又体现作者的史学观点。因之,历代史家非常注重史书的凡例,刘知几曾经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在修史之前,大多先立凡例,干宝《晋纪》、范哗《后汉书》、沈约《宋书》等皆自定其例。令人遗憾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撰史书凡例,均不传世,有的连同原书一并亡佚。如千宝《晋纪》、邓集《晋纪》等史书的凡例,有的书在而凡例不存,如范哗《后汉书》、沈约《宋书》、萧一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崔鸿《十六国春秋》等。3.1纪传体的继承与创新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总结继承先秦史学成就的基础上,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从而在我国史学史上创立了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3.2编年体的继承与创新编年体本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史书体裁,春秋时期之晋《乘》、鲁《春秋》、魏《纪年》都是编年体史书。后孔子对鲁《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经过一番删繁就简,修成《春秋》。汉荀悦作《汉纪》,采用在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记事的前提下,把同类的人或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记载,打破编年体以年月记事的限制。扩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3.3方志体的继承与创新我国方志的萌芽,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但正式意义上的方志,则是在东汉时期才出现的。《隋书·经籍志》云:“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郡国之书,由是而作”不过,在常璩[qú]《华阳国志》以前,所编写的各类地方志,体例不完备,内容不广博。而常璩的《华阳国志》,对前人所撰地方志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在吸收其成功写法的同时进行创新。他把编年史、地理志和人物传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完密而又简括的地方志体裁,在时间上贯穿古今,内容上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南一千多年间的历史面貌。因此,常璩在我国地方史志编纂史上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李颖科《魏晋南北朝历史编纂学简论》《西北大学学报》1993.33.4起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