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罪犯教育研究湖南省津市监狱赵政威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罪犯教育是监狱教育工作者对罪犯所实施的思想、文化、技术等教育,通常采用集体教育或个别教育的形式,以帮助罪犯完成再社会化,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罪犯教育,是针对目前监狱灌输式、高压式、以纠正问题为主的教育现状提出的,以关注罪犯积极资源,滋养罪犯积极力量,发掘罪犯自我修正与教育的潜能为导向的教育。本研究从监狱目前的罪犯教育情况出发,阐述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罪犯教育中运用的价值,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罪犯教育模式的构建,为实现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罪犯教育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监狱履行惩罚与威慑、教育与感化罪犯的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看住人”是底线,更多的职责是体现在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方面,即“能教好人”。诚然,现行的灌输式教育、高压式教育等传统教育形式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比如,简单粗暴的说教或惩戒、直接反复的提醒与批评指责、忽视罪犯现实的需要、重在发现问题和缺点等等,无法激发罪犯改造的主体能动性。在这样的改造氛围中,被贴上“消极”标签的罪犯更难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更难发挥自身的积极力量,更难拓展自己的改造空间。在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掘罪犯自我改造的潜能和优势,放大积极资源,变“发现问题”为“发掘亮点”,让“阳光”赶走“阴影”,罪犯的改造就是一种“生成”的过程,让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种子在罪犯生活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心理学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有什么问题”上,研究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忽视了“人类有什么优势”的研究,局限了心理学的全面发展与应用。进入21世纪,积极心理学家向消极取向的理论模式提出质疑,倡导心理学更要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人类的优点,帮助人类体验更多的幸福,心理学的发展才会更全面、更完善、更丰富。1.积极优势:滋养力量之源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需要,都想要更好的生活。“人生而积极”,学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利用积极的力量来完善自己。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将焦点集中在自身的积极面,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内在的积极力量就能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就能被抑制,我们就能变得更加自信和健康。2.积极情绪:体验更多快乐积极情绪是生活中的快乐、满意、感激、兴趣、希望、自豪、激励、爱等正性情绪,是“满意的微笑”“肯定的评价”“进步的喜悦”等能提高人类活动动机水平的愉悦感。积极情绪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积极情绪会扩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建构帮助我们成功的各种资源,为我们带来健康,让我们更加坚韧,并抑制消极情绪。“如果你种下积极情绪的种子,你就会收获生活的快乐”。3.积极应对:在逆境中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逆境,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压力和不愉快。积极心理学主张在社会实践中对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提高个体心理韧性,以抵抗逆境带给人的无情冲击,复原情感创伤。积极应对,在挫折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丧失的背后寻找更大的获得空间,将不幸和变故转变成幸运与财富。4.积极关系:共享人际资源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反映了个体在寻求满足社会需要(爱与归属)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际互动,体现在个体间认知一致、情感相容、行动配合的关系。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个体间共享积极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在尊重与信任、接纳与肯定、关爱与互助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获得群体成员的支持,提高主观幸福感,促进人们行为的良性循环。5.积极成长:走向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过程中,如果保持较高的乐观和自信,在遇到困难时,就更能发现并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去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在完善自身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和借鉴他人的优点以取长补短,同时也更要发现和利用自身的优势以扬长避短。积极的成长,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二.积极心理学在罪犯教育中运用的价值1.让教育工作者成为积极的人通过教育与感化,把罪犯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不再违法犯罪,是每一个监狱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价值追求,是监狱事业的生命力所在。作为教育与改造的主体之一,教育工作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自身的优势资源,体验积极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实现积极的自我成长,让自身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人。同时,在教育工作中,帮助罪犯发现并利用自身优势,引导罪犯养成积极关注的习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应对改造中的压力。实现教育工作者与罪犯共同成长与发展,相互积极影响,教育工作者给予罪犯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与罪犯分享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关注自身和他人,以“坚强、勇敢、责任、希望”等积极标签替代“顽固犯、危险犯”等消极标签。积极的教育工作者把发现问题变为发掘潜能和优势,才能看到罪犯更大的成长空间。2.让罪犯成为积极的改造对象在教育改造罪犯中,以自助式教育的方式,通过讨论、辨析、表演等互动、开放、积极、平等、安全、求知的活动,感悟并内化价值标准,激发自我发展的愿望,提高自主改造的能力,挖掘克服困难的潜能,引导罪犯从关注“无能、无助、无望、内疚、自责、逃避”的消极倾向变为积极关注自身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如“健康、勇气、爱、正义、节制、感恩、期望”等,启发罪犯选择性关注更好的方面,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成功的喜悦,成为积极的改造对象,主动投入改造,把改造内化为承担责任、弥补过错和完善自我的需要,在消极情境中汲取营养壮大自己,认识到“原来生活可以更好的”。3.在积极的环境中实施教育与改造积极的改造环境,是阳光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人际和谐的,能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各种优势资源能充分利用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罪犯被潜移默化地吸引、感染和熏陶,能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成就感和效能感,能拥有更多的自尊、自信、乐观、求知和创造力,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有独立的思维判断是非善恶,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随波逐流,在积极的环境中实施教育与改造,能帮助罪犯构建牢固的消极思想“防火墙”。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罪犯教育模式的构建1.关注罪犯的积极心理资源传统的教育,就像玩打地鼠游戏,发现问题,消灭问题,重在解决现象,忽视问题产生的根源,罪犯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应对消极评价,如何避免失败方面,缺乏自身的积极心理防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罪犯教育是一种积极关注、是一种资源整合、是一种优势利用、是一种力量培育、是一种心理成长。教育工作者在矫治罪犯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同时,更多关注其自身的积极心理资源,让罪犯在肯定中增强自信,在积极标签下获得希望,改造的目标不仅是如何适应改造,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在新生后过得更好,如何取得更多的成功。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引导罪犯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愿望和空间,在逆境中,我们之所以失望和抱怨,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性注意(心理过滤)让我们忽视了自身原本就拥有的优势资源,过多地关注消极和黑暗,而没有努力去寻找尘封的美好和希望。因此,要让罪犯从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争取,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改造,从接受惩罚需要转变为改造自身需要,教育工作者就要树立任何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任何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任何人都可以变得更好的教育理念,关注罪犯的积极心理资源,滋养其乐观、希望和自我效能感的积极认知。2.丰富罪犯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情绪是抑郁的、焦虑的、充满敌意的,会唤起我们对危险的注意,而积极情绪是有活力的、幸福的、平静的,诸如高兴、兴趣、满足和爱等,传达给我们是安全的信息,其意义是给予我们更多的面对未来的选择空间,而不只是全心关注和应对当下的危险。积极的情绪体验能让我们参与更多的活动,增强我们的行动和认知能力,并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心理影响。在教育中,丰富罪犯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增强其改造动机,提高面对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行为应对等方面表现为更积极和具有建设性,比如集体教育中,让罪犯体验并分享其取得的成功、价值感、支持、希望和爱,在表达这些积极情感的过程中,对其自身有强化和激励作用,对他人有感染和示范作用。改造中,罪犯积极的情绪体验越多,不仅是快乐越多,更可能帮助他人,在助人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思维更灵活,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3.发展罪犯积极的心理品质官群、孟万金等人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6个维度,即认知力量(思维与洞察力、求知力、创造力)、情感力量(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人际力量(爱、友善)、自制力量(宽容、谦虚、慎重)、自我超越的力量(感恩、审美、幽默、信念、希望)。传统的教育改造,注重的是罪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治,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与控制,避免消极的个性特点给监管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比如COPA-PI测试中,冲动、戒备、自卑、焦虑、从众、冷酷、情绪波动、暴力倾向、心理变态、犯罪思维等筛查因子,均体现了消极取向的理论模式,而且结果分析也是倾向于对自杀危险、伤害危险、再犯罪危险的评估。忽视对罪犯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受消极标签的影响,罪犯积极成长的力量被削弱和埋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罪犯教育,倡导发展罪犯的积极心理品质,发现罪犯个性中的闪光点,放大其积极面,在培育积极力量的主题下,完善其短板品质。这种关注重心的转移,带来的积极效果是罪犯改造更自信、自尊、自主,生活更满意、快乐、幸福。参考文献:[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埃伦·兰格.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