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阅读的方式已悄然发生了改变,手机阅读、手持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移动阅读方式已经逐渐普及,这种阅读方式已成为传统阅读的有力补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比2009年的24.6%翻了一番。进一步分析发现:有41.9%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27个百分点:5.8%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JJi了4.5个百分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接触率增长接近350%,增幅最大。电子阅读器具备虚拟化、及时性、交互性、便携化、人性化等众多优势.满足了人们数字阅读时不受设备、场地限制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民几千年传统的阅读习惯。2国内外移动阅读研究现状综述21世纪初,移动阅读已有相关研究.图书馆基本上都开通了移动阅读服务,而现在的服务技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阅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如日本的富土山大学图书馆开通了手机书目查询系统,芬兰国会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英国汉普郡图书馆等都提供图书查询、图书预约、催还提醒、导引视频、查询附近图书馆等多种移动服务。我国从2004年起就有研究文献对移动阅读与移动图书馆做了详细阐述。2009年以后该领域受到更多的关注,论文数量明显增多。虽然总体上看,移动阅读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相继开展了移动阅读服务。其中,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推出WAP网站、国图漫游、手机短信服务和手机阅读服务:上海图书馆于2010年推出集移动手机网站、移动聚合浏览器、移动书目查询IPAC、移动个人图书馆和移动阅读于一体的移动服务平台,并提出手机版“我的图书馆”系统架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手机短信服务以及电子书外借服务等。3移动阅读的特点3.1移动资源内容的开放性随着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介日益融合,给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便利。用户可以共建共享信息资源,随时随地获取资源。资源的开放性也让电子书阅读终端形态多样,各数据库在内容格式和屏幕格式上逐渐统一,相互兼容,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移动资源内容和资源格式开放的前提下,移动阅读服务体系结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理念和资源管理方式将日臻完善,移动阅读的资源内容存储量大、检索方便,而且阅读不受时问和地点的限制,极易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网络资源建设的开放性不仅可以实现电子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整合,而且也实现了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的整合,一站式查询和获取,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人性化的服务。3.2移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手持阅读器是一种新式手持数字阅读器,具有屏幕大、重量轻、易于携带、存贮容量大、电池使用时间长等特点。除自带书库外,其大容量内存还可以连接互联网,从网页上直接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下载报纸、期刊、书籍等内容。如汉王电子书,N516带2G的内存卡,预装书就有500本;Kindle阅读器3500本图书的藏书量相当于一座小型图书馆,搭载WI—FI和免费3G无线网络,支持图书6O秒下载,天然支持PDF、文本文件阅读等。移动阅读资源的多元化.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色彩、有声音、呈动态的超文本,组成一个生动、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从外观上看,有些阅读器特别像一本书.打开后还能发出像真书一样的墨香,在阅读过程中给用户带来纸质书籍般的感受。另外,手持阅读器还具有集文档存储、文档修改、字体调节、有声阅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性,让读者爱不释手。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便捷性和娱乐性,让读者真正体会到移动阅读带来的方便与惬意。3.3移动阅读知识的继承性移动阅读是通过网络收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保护知识,并通过知识服务来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知识系统,所以移动阅读具有知识的继承性。网络媒体及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移动设备的出现,不仅为知识的继承提供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而且也为现代知识的构建、知识的链接、知识的共建共享提供条件。3.4移动阅读存储介质的环保性电子移动阅读设备除了内容存储量大、占用馆藏面积小、不需库存、无辐射、不伤眼、超低功能耗以及超长待机等优异性能外,还具有低碳环保性。因为电子阅读器出版全程电子化,不消耗纸张、油墨和水。是一种环保的绿色产品。电子书在沿袭了传统纸质书的便携性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比较成熟的e—INK电子墨水技术。阅读时不反光、无闪烁、光线柔和、视觉舒适:电子书还具有超强的显示性,字号缩放自如,在阅读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纸质书般的亲近体验,几乎感觉与纸质书籍无异.移动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关系犹如传统的汽车图书馆等馆外延伸服务与实体图书馆的关系,因此培育和加强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功能是建设数字图书馆题中应有之义。在实现实体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时.要把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服务项目或手段来培育和加强,逐步把实体图书馆建设成为理想中的泛在图书馆,而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在“985三期”规划中提出建设移动图书馆,希望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WAP方式的信息和服务。2011年9月,复旦大学开通了“书生移动图书馆”试用,得到读者较好的反馈。目前,“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本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该馆的资源和服务。其主要功能包括移动OPAC、短信服务、WAP服务、读者互动等。移动图书馆使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不受IP地址的限制。使知识信息服务可以实现自由地移动方式存取。因此。在当前数字化大环境下,在继续保持传统阅读中好的阅读方式和好的服务方式以外.图书馆更应该着力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积极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概括起来.就是要从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大移动阅读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4.1提高系统的开放性移动图书馆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好才能使读者随时随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目前很多图书馆开展了移动阅读服务,提供电子书、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服务,但是电子书的应用在标准与统一的平台建设问题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都缺乏统一、跨库提供协同服务的技术平台,资源的分散与异构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面对不同的登录界面和不同的检索方式,读者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因此,图书馆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电子书与手持设备之间兼容,开发出适合移动阅读设备使用特点的技术平台。在内容建设方面,应着力关注资源的可用性,保证检索界面简洁明了;在移动阅读设备的使用功能上,要根据设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版本页面,自行研发与阅读器相对应的WAP页面,要提高设备兼容性,实施开放的格式,方便持有不同设备的用户利用。让移动阅读资源适应移动阅读的多系统、多品牌与多型号的特点。4.2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以数字资源的建设为前提条件,有了丰富的数字资源才能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加大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力度,将馆藏资源中有价值、有特色的资源转换成为数字化的资源。其次,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在进行现有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自建数据库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加快馆藏文献资源特别是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如收集本校师生和本馆工作人员的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专题数据库。再次,组建馆际联盟,加强与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资源重复,节约成本,扩大现有数字文献资源的流通量。4.3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移动图书馆不仅要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良好的硬件设备,还要有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移动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并促进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第一,加强业务培训工作。一方面加强对馆员的培训,使大家及时掌握各种新设备的知识和操作,在购买新的数据库和移动阅读设备后,要及时让数字资源供应商为图书馆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以便能为读者提供准确、细致的指引和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读者的培训,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读者传授网络知识、数据库利用、移动阅读设备运用技巧等,提高读者对数字化移动阅读设备及数据库的运用能力。第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一方面要与资源供应商加强合作,为图书馆提供所购数字资源的编目记录。使图书馆将数字资源与传统馆藏集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获取服务;另一方面,可成立读者体验中心,在体验中心为读者设立下载站点,提供硬件借阅服务、手持阅读器等移动阅读设备以及电子书的免费使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弱势群体,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用户提供无障碍的资源和服务,如有声阅读服务、1_rS功能等。第三,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在数字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法教育和培训,让馆员和读者都能尊重知识产权,依法合理使用电子资源。减少纠纷,保证数字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安全畅通。第四,完善移动阅读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让移动阅读服务的后期质量跟踪与质量评估得到有力的保证。总之,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科研模式以及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作为传承知识使命、促进科技创新的图书馆正在经历重大转型与变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正在从印本文献到数字网络资源过渡,服务模式正在从用户到馆到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转变,服务场所正在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迁移.服务机制正在从以不变应万变(justincase)到因应而变Oustintime),服务范式正在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转型。在未来,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数字资源建设将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化的知识服务、移动阅读服务也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式。[参考文献][1】巾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十大结论【J].出版参考,2011(13):8.[2】“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凋查”成果发布【EB,OL].(2014—04—23),[2014—11—1l】.http://.chuban.cc/yw/201404/52014043—155079.htm/.【3】高春玲.移动阅读市场驱动下的图书馆:角色与对策[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1):4—6.[4]吴志攀.移动阅读与网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2—5.[5】张磊,王晔斌.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1.数字图书馆论坛,2OLO(1i):3—5.[6】唐勇,张春红,张京风,等.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7-10.【7】刘菊红,王丽贤,罗新.Kindle电子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1(5):68.【81杨敏.关于Web3.0时代大学生阅读的探讨fJ1_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4.【9]杨美玲.浅析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变革与思考[J】.经济师.2012(1):115一l16.[1O】王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图书馆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5):91—93.[111朱俊卿.从移动图书馆的兴起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情报,2011(11):138—141.[12]麦敏华.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困境与思考【J].公共图书馆.2009(4):70—71.[13]李琼.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开与管理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6一l18.[14】付跃安,黄晓斌.OverDrive图书馆移动阅读解决方案及其特点[J].图书馆杂志,2012(2):67.[15】孙金娟,江南.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8):62稿动阅读与稿动国书官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