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原理和特点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适应范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耳穴埋豆耳穴埋豆是采用物品(如王不留、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一、适应症:1、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2、各种炎性疾病3、功能紊乱性疾病。4、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6、传染性疾病。7、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也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二、禁忌症:1、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3、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4、妇女怀孕期间,月经期。三、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四、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五、物品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豆,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治疗点。●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3、核对穴位后,75%酒精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取贴有籽的小放块,对准阳性点贴敷好,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可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两耳交替使用。5、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七、注意事项:1、胶布不能潮湿,不能污染,如胶布过敏可先压肾上腺穴或服扑尔敏。2、夏季不能贴敷时间太久,冬季耳有冻疮或其它疾病时,也不能时间太久。理疗操作常规1.腰椎牵引床25~35kg50%20~401~2次/日2.颈椎牵引加热疗机用颌枕15~20牵引力一般首次810kg,间20~30分钟。1~2次/日3.TDP打开电源后预热5TDP30~40cm,20~30min。4.超短波治疗仪①电极的放置有对置法、并置法和单极法。对置法时电极应与体表皮肤保置法时两电极的②剂量包括治疗功率和时间。常用1~2灯管的亮度、调整电极与体表距离、患者治疗部位的主观温热感觉。治疗时间15~20min。③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与禁忌症5.电脑中频治疗仪①②。③20分④电流不可穿过脑、心、孕妇下腹部及体内含有金属物的局部。⑤电极放置的原6.嗵络宝治疗仪①②根据医嘱选择适③按下“启动键”开始30分钟④治疗部位皮肤。7.超声波治疗仪①②于治疗部位③3-6厘米/④⑤75%酒精檫试消毒。8.中药熏蒸治疗床①②等到机器35-45度为。③治疗30了解毫针了解毫针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规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种。以粗细28-30号,1-3寸长的最为常用。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诊疗技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1-08-24责任编辑:摇篮编辑我要评论我要提问进入育儿论坛【导读】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后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本病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喂养方式有关。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中医称为“胎黄”、“胎疸”,是指以皮肤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病因病机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阻滞,或瘀积发黄。孕母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小儿产时、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皮肤面目发黄;因黄色鲜明,常伴热象,故属阳黄之候。若由于小儿体禀脾阳虚弱,复由孕母内蕴之湿所传;或生后为湿邪所侵,脾阳受困;亦可因寒湿阻滞,气机不畅,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因黄色晦暗,精神疲乏,故属阴黄之候。若湿热蕴郁日久,肝胆郁滞,气血瘀阻,则为肝脾大之瘀积发黄。若湿热化火,热毒炽盛,热极生风,可出现胎黄动风之证(相当于核黄疸)。若患儿禀赋虚弱,湿热炽盛,正不胜邪,则可出现胎黄虚脱之证(相当于重度溶血性贫血而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方药]茵陈蒿汤。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常加用金钱草、郁金、泽泻、车前子以增强利湿退黄之功。伴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伴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理气导滞;热重者加黄芩、黄连、虎杖清热利湿。2.寒湿阻滞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治法]益气健脾,温中化湿。[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甘草。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助阳散寒;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行气消胀;大便溏泄、胃纳呆滞者,加茯苓、砂仁化湿和胃。3.瘀积发黄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治法]活血化瘀,利胆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主要药物:生地黄、当归、牛膝、红花、桃仁、柴胡、枳壳、赤芍、川芎、桔梗、茵陈、栀子、大黄。经验方1.消黄汤[药物组成]茵陈6克,川黄柏6克,山栀子6克,条黄芩6克,川黄连3克,生大黄1克。[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黄。[适应证]适用于本病湿热熏蒸型黄疽。[用法用量]水煎浓缩至20毫升频服。2.利胆汤[药物组成]茵陈6克,蒲公英5克,茯苓5克,郁金3克,天花粉3克,泽泻3克,栀子3克,生甘草1克。[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适应证]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用法用量]每日一剂,分3次服。3.茵陈茅根汤[药物组成]茵陈6克,白茅根5克,车前草6克。[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适应证]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用法用量]水煎3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剂。4.曹颂昭经验方——疏利清化汤[药物组成]茵陈12克,金钱草15克,焦栀子6克,广郁金6克,赤芍药6克,白芍药6克,醋柴胡5克,鸡内金5克,石打穿l0克,猪苓l0克,茯苓10克。[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适应证]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用法用量]水煎取汁100~15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剂。[临床应用]肝大明显者,加丹参、牡丹皮、莪术各10克。适宜技术1.外敷法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15克,杏仁6克,郁金、白茅根、车前子、牡丹皮、巴豆霜各l0克,豆豉20克。共煎汤,用纱布蘸药液热敷。用于湿热内蕴型和气血瘀滞型。2.灌肠法茵陈、栀子、大黄、甘草各l0克煎汤,浓煎取汁40毫升,每次2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3.沐浴法大黄、栀子、黄柏、芒硝各10克。共煎取汁1000毫升,擦洗患儿全身,一日两次,3日一疗程。用于湿热内蕴型。4.推拿法方法一:取心俞、膈俞穴,每日两次,一周为一疗程。方法二:按压胆囊穴,每日两次,每次3分钟。5.敷脐法茵陈、栀子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