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的时空基准袁仁进摘要:在空间环境中,目标实体无时无刻不在演化。运转,时间和空间是物体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建立时空模型是研究空间环境中实体模型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空间坐标系和时间系统。为进行空间环境研究提供时空基准模型。关键词:空间环境空间坐标系时间系统一、空间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是研究空间环境分布、航天器运行的基础。可以说,不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就无法正确描述空间环境及其变化、航天器与之相互作用在空间的位置。空间坐标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球坐标系,该坐标系是一种非惯性坐标,是固定在地球上的,随着地球一起旋转,又称为地固坐标系,如地心大地坐标系、地球固连坐标系;另一类是天球坐标系该坐标系与地球自转无关,可以建立惯性坐标系,用此坐标系可以方便地描述航天器轨道,如地心天球球坐标系。(一)地心大地坐标系此坐标系原点是地球椭球中心;Z轴指向北极,X轴由坐标系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子午面,Y轴与X、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统。它的三个坐标为(h,L,B)。h为从地球椭球表面延其外法线方向的距离,通常称为大地高;L在赤道内,为从格林尼治子午线向东的地心角,通常称为大地经度;B为赤道平面与地球椭球法线的夹角,通常称为大地纬度,向北为正。(二)地球固连坐标系此坐标系的三轴定向与地心大地坐标系相同,地心球面固连坐标系的三个坐标是(γ,λ,φ)。γ是地心到空间某点N的距离;λ在赤道面内,为从格林尼治子午线向东到N点的矢径在赤道面上投影的角距,通常称为地心经度;φ为N点的矢径与赤道面的夹角,向北为正,通常称为地心纬度。(三)地心赤道坐标系地心赤道坐标系可以分为地心第一赤道坐标系Oexer1yer1zer1、地心第二赤道坐标系Oexer2yer2zer2、地心第三赤道坐标系Oexer3yer3zer3和地心第四赤道坐标系Oexer4yer4zer4。地心第一赤道坐标系Oexer1yer1zer1坐标轴Oexer1在赤道面内,指向春分点;Oezer1轴垂直于赤道面,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矢量一致;Oeyer1与Oexer1,Oezer1构成右手坐标系系统。地心第二、第三、第四赤道坐标系的基本面与地心第一赤道坐标系的基本面一样,都是赤道面。Z轴也都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矢量一致,不同的是X轴的指向不同。(四)地心天球球坐标系该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Z轴指向天球北天极方向,X轴指向春分点方向,Y轴与X、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统;以赤道面为赤纬基准面;以过春分点的天球子午面为赤经基准面。地心天球球坐标系的三个坐标是(γ,α,δ)。γ为地心到空间某点N的距离;α在赤道面内,为春分点向东到N点的矢径在赤道面上的投影的角距,通常称为赤经;δ为N点的矢径与赤道面的夹角,向北为正,通常称为赤纬。由于日、月引力的影响,春分点会随着天轴的变动而变化,因此该坐标系是一个变动的坐标系。根据Z轴的变化,又有瞬时天球球坐标系、瞬时平天球球坐标系、标准历元平天球球坐标系等。二、时间基准系统时间系统是表示空间环境信息时间特性的基准。时间系统包含有“时刻”和“事件间隔”两个概念。时刻即指发生某件事情的瞬时;时间间隔即指发生某一事件所经历的过程,是这一过程始末的时刻之差。就运动而言,既需要一个联系天体位置的确定时刻,又需要一个反映天体运动过程经历的均匀时间间隔。建立一个时间系统要明确时间尺度,即时间的单位;二要明确时间的原点,即起始历元。地球自转曾作为时间系统主要基准,但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均匀性和地极移动使得时间系统变得比较复杂,因此又建立了地球自转为基准和易原子振荡为基准的时间系统。时间系统主要有恒星时、太阳时、世界时、动力学时、儒略年等。(一)恒星时恒星时S在数值上等于春分点的时角。春分点连续两次过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恒星日”。然而,春分点是观测不到的,只能通过观测恒星来间接推算春分点的所在位置,从而有St式中:t、分别为被观测恒星时的时角和赤经。当恒星上中天时,t=0,上式变为S此式表明,任何时刻的地方恒星时正好等于该瞬间上中天恒星的赤经。相对于格林尼治子午圈的恒星时称为格林尼治恒星时,记为GS。(二)平太阳时与世界时以赤道平太阳视圆面中心作为参考点,由它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称为平太阳时。平太阳时与恒星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时间计量单位,通常是由天文观测得到的恒星时,然后再换算成平太阳时,他们都是以地球自转作为基准的。平太阳时与平恒星时的时长有如下关系:平恒星时=平太阳时*(1-r)式中:1-r=0.997269566329084世界时(UT)系统是在平太阳时基础上建立的,有UT0,UT1,UT2之分。UT0:格林尼治的平太阳时即称为世界时UT0,他是直接由天文观测测定的。UT1:UT0加上极移改正后的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UT1并不是均匀的时间尺度。对于一般精度要求,可用UT1作为统一的时间系统。(三)国际原子时以原子能级跃迁辐射频率定义的标准时间单位,取1958年1月1日世界时零时为其起算点。国际原子时(TAI)与UT1有如下关系:(UT1-TAI)1958.0=+0.0039(四)动力学时动力学时分两种: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方程组及以此得出的历表,时间度量用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表示,记作TDB;用于地心视位置历表的时间度量为地球动力学时,记作TDT。地球动力学时是建立在国际原子时基础上的,它与原子时TAI的关系为TDT=TAI+32.184(五)儒略年与儒略日儒略年规定每年为365平太阳日,每四年有一闰年,所以儒略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平太阳日。儒略日(JD)用于计算相隔若干年的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儒略日起算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格林尼治平午。对于新历元J2000,规定2000年1月1.5日TDB,对应的儒略日为2451545.0.随着岁月的推移,儒略日数字太大,为了便于使用,引入约简略日(MJD)其定义为MJD=JD-2400000.5三、结论在时空关系中,“空间”刻画了目标实体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以及空间相互关系;“时间”刻画了目标实体的存在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和时间相关性。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近地空间环境信息的两个基本的属性。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上的几种空间坐标系和时间系统,对于其具体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王鹏等.空间环境建模与可视化仿真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2]黄本诚.空间环境工程学[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