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文化城市建设是关系城市发展、彰显城市个性、创立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应牢固树立文化城市构建的理念和方向,结合区情(省情),凸显中原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或文化个性,营造极富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使中原城市群建设不同凡响,进而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动能辐射推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关键词:文化;城市;主题;空间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构想,于2011年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于丰富国家区域经济结构链,转变发展方式,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腾飞,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建设重心应从追求“量”的增长,转移到注重“质”的飞跃。不仅有物质建设的长足发展,还应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的精神内核,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应将中原经济区文化发展、文化优势与城市发展乃至城市群建设的思路融合联系,谋划思考,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让文化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和灵魂。这不仅是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其发展进程中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文化城市模式,代表着理想的城市建设模式,即系统全面、和谐发展的城市。其概念大致可界定为:以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多样性需求,使城市增长机器成为良性持续状态的充满人情味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1]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手段,这种“文化艺术论”的城市模式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欧洲,新千年以来,已被看做城市增长的引擎,成为世界范围内构建新型魅力城市的普遍共识。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建设,应在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原经济区客观实际,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2],高扬“文化城市”理念,注重以“文化城市”的理念引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群建设理念的新构想、新要求。一、结合国情、区情(省情),牢固树立文化城市构建的理念和方向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应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从国情上讲,十年来,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高增长期,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番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总量的拉动举足轻重。毋庸置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30多年快速前进,跨跃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数据表明,至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突破50%的风险点,[3]快速城市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同时,也将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专家解释城镇化率达到50%-70%时,[4]是“城市病”最为集中爆发的阶段,将催化并产生大量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矛盾和风险,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方式;城市化的管理制度落后,城市趋同现象严重,城市病的爆发集中显现等。从整体上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无论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镇化率都相对滞后,至2012年达42.4%左右。[5]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农业大区,中原经济区“三农”问题尤其突出,有特殊的“命题”和“样本”,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如何能够做到既保持高效持续、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又兼顾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即所谓“三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其关键。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拥有超过四十个城市、人口超过1.5亿规模的超大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与粮食用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已经铸成困扰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的“中国命题”的典型样本。因此,有学者戏称河南前脚已跨入城市化、工业化,后脚还沾满农耕社会的泥巴。中原城市建设更容易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城市个性特色丧失,城市建设囿于对他者“机械复制”,急功近利,轻佻浅表,使中原城市建设总体上境界不高,如网友戏称中原城市:洛阳“老气”,开封“怨气”,安阳“小气”,郑州“躁气”。[6]在中原经济区城市化建设进入加速期的同时,超常规的城市化建设急剧扩张和快速推进已经滋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定势,必须对其认真反思,大力改进各级领导关于城市建设的理念及方式,这是搞好文化城市建设的思想前提。目前,中原经济区城市建设中存在以下认识误区:一是片面的“认识观”。以单一的评估标准,单一的发展模式,言必曰GDP,照搬或模仿国外、发达地区,政策向“洋”倾斜。重视大项目,忽视小项目,重视政绩工程,轻视民生关怀。二是错误的“发展观”。将城市发展和“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连在一起,或加大社会管理成本,或竭泽而渔,或破坏环境,牺牲广大人民群众或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三是盲目的“方法观”。缺乏对文化城市建设全局和发展的系统思考及预先规划。事到临头,匆匆应对,“一轰而起,一轰而下”,不计成本、人力、物力,忽视制度的“常规化”、“持续化”运作。鉴于此,文化城市建设,其要旨即在于树立各级领导干部建设文化城市的科学发展理念。唯其如此,中原城市群建设才能使经济、文化、精神价值协同发展,才能把控城市区域空间利用,才能让城市成为培育、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生存血脉和土壤。所以,树立文化城市理念,努力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头脑,并用以指导中原城市群建设,树立文化城市建设的指导思路,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城市、人文城市、文明城市,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当务之急。二、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因子,凸显中原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或文化个性从整体上说,中原城市已初成规模,早在2006年《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着手对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以及山西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等18个省辖市的城市密集区远景进行了热情展望和美好描画,但这种展望和描画主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对文化城市的建设思考语焉不详。中原经济区城市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树立文化战略思维,创新文化体制,打造“文化资产”、“文化资本”,将河南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并内含于其城市建设,提升中原城市的品位和价值。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向趋同化,导致这一弊病的根本原因即是城市文化主题的缺失。所谓城市文化主题,即根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地域环境和文化资源特质,提炼出可以统领各项城市文化的核心文化要素。理想的文化城市模型必须先突出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化主题,其他文化战略均在此基础上展开。挖掘中原城市的文化因子,应从中原城市各自的文化主题,即独特的历史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民俗习惯、地域人的集体性格入手,抓住城市形象内在的灵魂与本质。对各个城市自身文化优势认真分析提2013年第4期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炼,集中打造,最终凝练为鲜明的特色。中原各城市的历史资源各具特色,这是每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魅力财富。如中原四大古都———郑州、安阳、开封、洛阳,同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主题各异,郑州、安阳代表的是殷商文化,洛阳代表的是西周、汉、唐文化,开封代表的则是北宋文化,境内其他城市如信阳、南阳的楚文化、商丘的宋文化等,都各不相同,争奇斗艳。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中,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最富有生命力、最富有特色的空间塑造,是保存城市记忆诸多信息的物质实体,因此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优先保护至关重要。中原各城市的集体性格也各具特色,同为国际山水旅游城市的开封、济源、安阳,其山水神韵中包涵的精神内核却分别是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中原各城市的自然条件也各有优势,如信阳的淮河文化、大别山文化,南阳、洛阳的伏牛山文化,新乡、焦作、鹤壁、安阳的南太行山文化,洛阳、济源、郑州的黄河文化,洛阳的牡丹文化、开封的菊文化等;中原城市中具有独特民风民俗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如濮阳“龙文化”、焦作太极文化、浚县的古庙会等。文化主题是城市文化生命的基因和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走向和高度,是引领和支持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建设的原动力。目前,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城市建设的丰厚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如何充分培育中原城市个性,使中原城市的主题各具特色,互补共生,相映成辉,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独特、大气城市风貌的核心命题。目前,中原经济区城市文化主题的确立中,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中原城市的文化主题都相对丰富,但总体不鲜明、不集中、不个性、不大气。以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郑州和副中心城市洛阳为例,两城市虽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但两城市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城市品牌认知度都相对不高,城市的灵魂都不甚鲜明,与其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极不相称。如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历史遗产极为丰富。在全国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也不过有北京、南京、西安等寥寥几座,但洛阳的知名度却难望北京、南京、西安之项背。其实洛阳的城市形象可以定位的主题很多,诸如文化圣城、千年帝都、山水园林、牡丹花城、科技之城,这些主题若显得过于肤浅和杂乱,也可以用汉风、唐韵来统领概括更显得直截精深。用汉风、唐韵完全能统领洛阳的大部分历史遗存、城市道路、建筑、广场、雕塑、山水、绿地、休闲娱乐、特色餐饮、表演等,尤其是对龙门石窟及其附近的建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让洛河两岸的龙门宗教文化与水景风情、碑刻、名人雕塑、公园、餐饮娱乐等连接起来,龙门成为洛阳的城市意象就已鲜明定格。城市的文化主题应反复提炼,直至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标志。以郑州为例,该市已探知文物遗存6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在全国665座城市中位列三甲,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占明显文化优势。历史的“商代之都”和当代的“商业之都”二重含义的“商都”文化主题已呼之欲出。但郑州市城市文化主题的打造长期倾向后者,忽略前者。如坐落在郑州市东南部的商城遗址,以其丰厚的文化实力可与郑州地标性建筑———二七塔媲美,堪称郑州当之无愧的文化主题和文化意象,但事实上商城遗址在郑州市民心目中没有多高的地位,3500年的文化遗址荒草萋萋,保护乏力,标识极不鲜明,国内外鲜有影响,游客很少提及,更可悲的是,因保护缺位,导致该遗存毁坏严重,令人目不忍视,扼腕痛惜。有关部门曾试图对商代城墙进行修复,但加高堆砌“山寨”古城墙、破坏性改造、维修性拆除等粗暴做法,使古城墙原有的风貌荡然无存。不可否认,郑州新近建设的现代建筑中CBD中心、会展宾馆也堪称现代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特色全无,千篇一律,远没有彰显“商代之都”和“商代遗址”的文化城市意象,不能让郑州这座熔历史与现代一体的文化名城更具有自己立意深远的文化特色和韵味。二是中原经济区各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应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认真细致全面地考察、梳理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召集市政管理、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档案、财政等部门,以及历史、文化、建筑、民俗、艺术、美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精英投资商、市民代表等,以公开竞标、专项研究经费支持等模式,科学评价,比较借鉴,反复研究,提炼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找准城市文化主题的切入点,并形成文化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或战略,从而为城市确定一个总体的文化城市建设框架,以其为根本宗旨,不断修订和补充,注重科学性和延续性,引领城市的各项建设和发展。三、围绕文化主题,编制城市文化建设规划,营造极富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城市建设的规划则为该灵魂转化为现实提供了可能。中原经济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远不止城市经济学,还应包括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多个分支。“我们的城市,没有文化规划,只有使用规划。没有考虑过城市的文化特征。最多也就保留一点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7]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