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宋词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体例和价值,引导学生对比《资治通鉴》和《史记》,识别两种不同的史学体例。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宋朝著名的词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通过赏析他们的代表性词作,分析他们词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代著名词人和对宋词的理解。难点:本课的内容是宋元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流于表面。所以本科的难点是如何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使文化课变得生动可感,有趣而活泼。教师活动导入:唐朝标志性的文学成就是唐诗,宋元时期标志性的文学成就分别是宋词和元曲,如同唐诗一样,宋词和元曲也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回忆中国第一部通史是什么?什么体例?作者?中国古代史书还有另一种重要体例,就是编年体,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为了编写这部史书,司马光耗费了极大的心力,他怕自己睡觉睡得太久耽误写书,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命名为“警枕”,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把他惊醒,他就立刻起床继续写书。《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近400万字,按年月日顺序记述了上至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取材丰富,记事周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为什么要呕心沥血,编写《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巨著?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为了使君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的治理国家。司马光写这本《资治通鉴》是给君主看的,为了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此司马光特别注意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着重记载历史上“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事例。宋神宗看了之后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历史得失为借鉴,为治理国家提供帮助),于是赐名《资治通鉴》。事实上,《资治通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司马光的本意,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资治”的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借鉴。《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对比。(表格)编年体的优缺点。(表格)(略作了解)二、宋词改错: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长短一致,讲求对仗。唐朝时发展到极盛。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白居易。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始于唐朝,学生活动《史记》;纪传体;司马迁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P83小字回答能找到三处错误盛于两宋。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朝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中苏轼和辛弃疾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为宋词打开了新的局面:唐末以来,词专门写男女恋情,苏轼将词的体裁扩大到怀古、游记、说理、咏史等各个方面,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境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生性豁达豪放、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这点也反应在他的词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他的几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苏轼贬居黄州,游览赤壁矶时所作,整首词雄浑大气,视野开阔。此词对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是一个重大突破。。由此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是——豪迈奔放。《定风波》: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苏轼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期生活优渥,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李清照的词自成一体,称为“易安体”。《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极有才情,有着敏感的眼,观物入心,一夜风雨、一树海棠便能成词。由此词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夏日绝句》:李清照也有慷慨激昂的作品,比如这首《夏日绝句》。这首诗鞭挞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个文人里的异数,是书生和武将的完美结合。不像其他书生纸上谈兵,他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力主抗金,受到排挤打压,P83倒数第二段P84第二段长期不得的重用。此词他对自己早年抗金生涯的追忆,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由此次可以看出辛弃疾的词风:他的作品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长安代之北宋都城汴京。“苏辛”:王国维语:东坡词旷,稼轩词豪。比较其他爱国词人:陆游、岳飞。三、元曲唐有诗,宋有词,元有什么呢?元曲。元曲:杂剧和散曲。杂剧:元杂剧是融合了多种表演艺术形式(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曲兴起的原因:1、元朝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增加了娱乐需求。2、元朝不重科举,文人地位低下,郁郁不得志,转而投身于元曲创作。3、宋词到了后期逐渐僵化不再能适应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更为灵活通俗的元曲更容易被百姓接受。元曲的空前发展代表了世俗文学的兴起。关汉卿简介: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关汉卿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冤》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内容简介。散曲:散曲是民间长短句歌词,吸收了民间曲词和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活动探究:两宋给人的印象是孱弱的,然而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却灿烂辉煌。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原因:政治:和约维持了国内较长时间的和平,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经济: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海外贸易、边境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继承了辉煌的隋唐文化。表现:P84倒数第二段P85第二段分析:从原因和表现两方面谈看法如果不知道原因,至少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考虑科技:高度发达。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文化:文学、艺术、史学都有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