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宋元的文化艺术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类别:中学历史编号:【教材分析】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杂剧是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取得突出进步的主要体现。《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意境悠远的宋词”一目介绍了两宋词人及其词风和代表作品。“‘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主要讲述元杂剧的特点、地位和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差,有待提高。因而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时需引导进行。宋词作品学生较熟悉,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诵读来感受几位词人的不同风格。7年级学生对元曲较陌生,教学中应多提供图片和文字材料加深学生的感知元曲的特点。【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历史史实、史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内容。本课的目标如下:通过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感受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学习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及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教学重难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本课的重点。具体而言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感受宋词的魅力及元曲的地位,达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元曲特点的感知是本课的难点。【设计路线】历史学习是一个对历史知识了解、再到理解、进而获得见解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最后转化为学生行为的特殊的认知过程。本课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历史课堂丰富生动多彩,意趣盎然。【过程设计】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文学艺术,知道诗歌和乐舞在唐朝成就最突出。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和史学领域也是成果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同类知识(文学艺术)导入,为同类新知识的学习留下铺垫并容易形成前后联系的动态知识结构;同时点出本课主题“宋元文化”从而能更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PPT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学生齐读)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宋代的文学成就。设计意图:齐读或请一位学生读,此时的读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读完以后点出本课学习目标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知道目标,做到学习有的放矢。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史实围绕史实学习目标设计了3问题(PPT呈现)1.北宋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两宋时期杰出词人有、、等。3.和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其代表作是悲剧《》。围绕3个问题快速阅读教材第86-90页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几点提醒: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略读;画出关键的信息;记下有疑问的问题。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有必要将课标以填空或问答题的形式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既能提高解决问题针对性,也能形成良好地阅读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机。阅读完后学生展示填空中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学生掌握很好。学生展示后,要求学生快速识记以上内容并构建本课知识结构(一生建于黑板)。设计意图:遗忘规律和历史教学课时安排现状告诉我们,对核心史实的及时记忆既重要,也必要。史实是一切历史学习得以展开的基础,史实决定了教学史料的选取范围,史实还是史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源地。因此,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学生回答问题时,展示人物图片(PPT呈现):本课讲的是哪一方面的成就?涉及哪几个领域?(板书史学、文学艺术)史学成就是什么?(板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PPT展示司马光图片)两宋时期最杰出的三位词人是谁?(板书三人名)(PPT展示他们的图片)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作家是谁?(板书关汉卿)(PPT展示他的图片)代表作是什么?(《窦娥冤》)元杂剧有什么影响?(PPT展示元杂剧演出及角色图片,)奠定了我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纠正强化,帮助学生认识重点、难点、易混点史实,强化核心史实。★环节间过渡:同学们,大家在认真学习本课核心史实的基础上,知道了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感受宋元文化的无穷魅力。二、体验探究,史料研读中感受宋元文化的魅力设计意图:历史课堂教学是基于史实的体验探究,在体验探究中揭示“主题”。本环节立足于核心史实,使学生感受宋元文化的魅力,解读宋元文化成就和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体验探究一:北宋的史学成就(PPT展示)材料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问题提出与解决:这本“必不可无之书”是什么书?引出《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让我们联想到我国史学时尚的另一本巨著是什么?提出问题:1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见《学习指导》P53,完成表格)学生完成总结。材料二:司马光勤奋好学,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写的潦草的字。学生解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句:“态度非常认真”、“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思考:从司马光的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精神?问题不在PPT呈现,直接口头表述,便于交流的流畅;同时答案也不呈现在ppt上,所给的答案不唯一,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便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点出司马光因为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光一起被称为“二司马”。体验探究二:感受宋词的魅力小组朗诵三位宋代词人的六首代表作。组间竞赛(六组朗诵,余下三组做评委)。通过对三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代表作朗诵来赏析和体会他们的艺术特色。学生结合课本讨论三位词人的风格,完成表格填写。1.完成下列表格。2.比较苏轼和辛弃疾作品的相同之处。(问题PPT呈现)体验探究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材料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枉为天!——窦娥在刑场的唱词材料二: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别,„„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徐大椿:《乐府传声》解读: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点出出处和时间,边解读边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问题。以上两则材料说明元曲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直白,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想一想: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以叙事为主,贴近百姓生活,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各种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为元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答案不呈现,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窦娥在刑场的唱词体现出作者对百姓的疾苦持什么态度?(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总结:通过以上材料的探究,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宋元文化的繁荣,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设问: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一是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二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高,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PPT呈现,供学生参考)★环节间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对本课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问题来检测一下。三、检测反馈,当堂达标学生完成《学习指导》第53页“检测反馈”选择题。当堂检查。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核心史实的学习、相关史料的解读后通过再现记忆的形式来考查本课学习的效益。同时用联系的的方法来同化新知识,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窦娥冤》、背诵三位词人的其它作品,进一步感受宋元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后反思】本课是我参加我校举办的中青年教师“建构式生态课堂”优秀课评比活动的教案,是按正常教学进度安排的。《繁荣的宋元文化》是一堂文化课。内容故事性较强,如司马光砸缸、《窦娥冤》,很容易就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另外宋词的杰出词人的代表作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易成为学生的兴趣点。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这些兴趣点,让学生了解《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司马光带给学生的精神启发;通过宋词的朗诵比赛,给了同学表现自己文学素养和朗诵才华的机会,学生在诵读中能够自觉地品味宋词的魅力所在,进而再引导学生加以理性分析,并学习列表归纳知识要点的方法;最后通过“体验探究三”感受元曲的特点,解决本课难点。通过课堂观察,在设计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板书耗时多,有些问题研读分析不到位,如元曲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的严谨性、精当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