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议论文短文两篇15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9.句段品析10.疑难探究11.板书设计1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拓展延伸15.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8.整体感知12.本课主旨16.课后作业布置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求知的重要性。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重点)谈读书(难点)不求甚解2.学习道理论证法和正反论证法。(重点)(难点)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4.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1.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主张。来自《点拨》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来自《点拨》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燕山夜话》等。来自《点拨》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来自《点拨》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确凿的事实、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言警句等。使用论据证明论点时,论据要充足,确凿。议论文的论据来自《点拨》1.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2.朱熹谈读书时说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3.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鲁迅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名人不同的读书方法来自《点拨》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怡情统筹味同嚼蜡咀嚼好读书诘难蒸馏劝诫滞碍魔法记忆之偏旁辨字法:决定、决口两点水;口诀、诀别归言行。一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yíchóujiáoliújièzhìjué要诀juéhàojié吹毛求cī()zǎo()饰狡xiá()二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疵藻黠三记一记词义部分来自《点拨》1.怡情:2.傅彩:3.高谈阔论:4.练达:使心情愉快。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给言辞)增添光彩。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课文中指见地高超、范围广泛地谈论,贬义词褒用。例句:弟弟从幼儿园回来后总爱高谈阔论。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都有狡猾的意思。“狡黠”用于书面语,如,我正为弟弟弄坏了我的玩具而气愤,他却狡黠地看着我笑了。“狡诈”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如,狐狸再狡诈,也逃不过他的猎枪。部分来自《点拨》狡诈。诘问,为难。5.狡黠:狡黠、狡诈辨析:6.诘难:7.寻章摘句:部分来自《点拨》8.涉猎:9.味同嚼蜡: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辨析:粗略地阅读。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都有枯燥无味的意思。“味同嚼蜡”一般是指文章或讲话,如,这篇文章写得无聊,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都没有,如,网友和业内人士对新版iPhone并不买账,纷纷表示缺乏创意,索然无味。部分来自《点拨》不通畅。10.滞碍:1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例句:不必对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做法吹毛求疵,“干部班”只要引导得当、控制得体,还是不失为一种新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好方法。1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例句:狂妄自大是这个人致命的弱点。部分来自《点拨》13.豁然贯通:豁然贯通、恍然大悟辨析:14.开卷有益: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指打开书本读书是有好处的。两者都表示一下子明白,有时可换用。前者偏重于通晓、了解,其对象多为学术、思想。如:听了这位专家的讲解,我豁然贯通。后者偏重于领悟、省悟,其对象多为事情、现象。如:这件事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他告诉我,我才恍然大悟。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谈读书》《不求甚解》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部分来自《典中点》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答案】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到“全凭观察得之”。)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使能无知而显有知”。)③读书的益处。(“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有特药可医”。)2.《不求甚解》一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答案】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其次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最后点明“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4.《不求甚解》一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部分来自《点拨》品析课文《谈读书》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请赏析。【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怡情”“傅彩”“长才”三个词语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形象地同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部分来自《点拨》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作用?【答案】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形象。部分来自《点拨》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论证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的论证方法。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部分来自《点拨》3.“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有”“寻章摘句”这样的读书态度会有怎样的坏处?【答案】这是三种错误的读书态度,即一味在书中挑刺或完全接受书中观点或断章取义地曲解。这会使我们陷入钻牛角尖、死读书和片面化的境地,使我们不能真正获取书中的东西。句中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要有正确态度。部分来自《点拨》4.“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运用比喻说明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使读者获得的读书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观点1: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先举例论证,论证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观点2:读书能弥补精神缺陷。采用了比喻论证的写法。5.文章谈读书的益处,提出了哪两个观点?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本文围绕论点,旁征博引,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思路清晰,特别是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部分来自《点拨》品析课文《不求甚解》6.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答案】开篇树起了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7.第5自然段作者说,“列宁……曲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此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举例论证。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此做了很多曲解。作者用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充分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及内涵。8.第6自然段举诸葛亮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以诸葛亮读书为例,从正面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是行之有效的,很有说服力。9.“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句中“当然”一词有什么作用?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当然”一词,笔锋一转,进一步补充说明“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以免使读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现了论证的严谨周密。部分来自《点拨》【答案】(1)运用引证法。用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成功经验。(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4)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一般人的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1.【难点探究】在《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部分来自《点拨》【答案】(1)思想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都表达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读书,读好书。不同点:《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读书方法。(2)写法上:相同点: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2.【难点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写法和语言风格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部分来自《点拨》不同点:论证方式上《谈读书》是立论性的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论证方法上《谈读书》除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不求甚解》除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3)语言风格上:《谈读书》语言古典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警句迭出。《不求甚解》用语简约,娓娓而谈,生动形象,逻辑严密。谈读书怡情—反复推敲思考不同的书读法不同读书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博彩—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长才端正态度正确读书四、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不求甚解”只是暂“不求解”,并不是真的“不求解”三、用事实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不求甚解指出人们往往曲解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归纳出“不求甚虚心了解解”的真正含义大意①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书不虚心②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③陆象山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二、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一、提出对方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得出结论作批驳(驳论点)《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读书的重要作用,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通过探求“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1.思路清晰,语言精练。全文围绕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一个问题,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论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作用。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文章语言简练,有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