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节地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66期)中共毕节地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8月8日春雨无声润海雀——发展型党组织在海雀村贫困突围中的生动实践海雀村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20多年前,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让海雀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炊5天……20多年后的海雀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奇迹般实现了嬗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猛增到3560元;森林覆2盖率从5%飙升至67.3%;人口自增率2‰,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海雀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发扶贫: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百倍增长!据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回忆:“1988年以前,全村百姓住的都是‘杈杈房’,睡的都是‘地铺’,甚至是人畜同居。许多村民家连像样的一条裤子都没有……”重述往事,文老支书眼里的酸楚依稀可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时任支书文朝荣暗下决心,“要为海雀人找一个出头的日子。”23年过去了,支部在一届一届的换,但带领海雀人战贫困、反贫困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在历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开始学捏“营养坨”,搞地膜覆盖,栽杂交玉米,种中草药材,还喂猪养牛……没日没夜地干。帮扶单位和领导也越来越多,送下来的东西,由开始时的衣服和粮食为主,逐步变为项目、技术和信息为主。2010年,海雀村种植杂交玉米100亩,绿肥聚垄300亩,脱毒马铃薯600亩,荞麦200亩;有养殖户185户,畜类养殖累计存栏1965头(匹、只),出栏954头(匹、只),禽类养殖累计存栏2200羽,出栏800羽。海雀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3年前的107公斤增加到307公斤,人均纯收入从23年前的33元增加到现在的3560元,猛增106.9倍!23年的实践过程,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苦干突围的过程,更是海雀人反贫困的艰难探索得到回报的过程——找到3了开发扶贫、产业扶贫、集团扶贫的成功路子。愚公精神:海雀人敢叫石漠变绿洲!海雀村20年间森林覆盖率从5%飙升到67.3%,秘诀究竟是什么?是村党支部认定的“死道理”——不保山保水,苦苦挣得的钱粮随时会打“水漂”,是海雀人对村党支部的坚定追随和不二选择。“早晨出门天不亮,夜晚归来月亮上。”这是文老支书对海雀人20多年来育苗、种树、护林的生动描述。直到现在,年近古稀的文老支书仍然坚持带头义务巡山,每天在林海中转悠几十公里。目前,全村共有林地12800亩,经济价值达2500多万元,人均3万多元,成了海雀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海雀村党支部正在筹建本村木材加工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4万元。80后的现任村支书詹以香说:“建木材加工厂,不是乱砍滥伐,是有计划的间伐,是对“林海”的科学养护呢!”近年来,村党支部采取套种和林下种植的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经果林种植,目前,已种植优质核桃350亩,半夏150亩。十户联管:人口控量提质双促进!海雀村是100%的少数民族村寨。这样的地方,人口问题通常都很棘手。但海雀人不一样,他们对贫困的入骨般的“体验”,催4生了简单的思想——生多了是造孽!开始时是“怕生”,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们又“怕穷”,不愿多生。更重要的是,村党支部一手抓人口控制,建立“十户联管”和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形成了少生快富的制约激励机制,海雀人口总数从23年前的740人增长现在的812人,净增72人;一手抓素质提升,建起了村小学,海雀村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上学读书。目前,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村民由23年前的5人发展到410人,2009年,还有2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毕节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部长胡吉宏说:“从海雀‘嬗变’历程可以看出,发展型党组织一直伴随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探索实践。地委现在决定开展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是对原有经验的深化,必将极大地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报: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地委委员各1份,省委组织部组织处、省委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办公室各3份,地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地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各1份;送:各县(市、区)党委(党工委)书记、组织部长,地直机关工委书记各1份;发:各县(市、区)党委(党工委)、地直机关工委各3份。中共毕节地委创新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8月8日印5(存3份,印9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