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答案B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2~3题。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2题,中国自然地理界线始终是地理高考青睐的主干知识点。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以大致理解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A、B、C三个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第3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把西部牧区建设成为东部的生态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势必要开垦草地,扩大耕地,终因水源不足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答案2.D3.A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4~5题。降雨量(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9强280.31131.2510.4520.64.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5.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4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故D正确。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5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混交林地泥沙量较小,油松幼林地(单一树种)混沙量大,故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故②错,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相比,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荒草地泥沙量小,故④错。考查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答案4.D5.B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著名绿色工程示意图。兴建该工程最主要为了()。A.绿化美化环境B.保持水土C.减缓温室效应D.防风固沙解析据图可知该工程位于沙漠的边缘,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答案D读下图,完成7~9题。7.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8.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9.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解析第7题,考查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及数量是制约本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第8题,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更大,导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第9题,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植被破坏等,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答案7.D8.B9.B读某区域197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2题。10.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11.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A.过度砍伐森林B.过量引水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城市化过度发展12.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A.保护耕地B.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D.保持水土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30年间该区域沙漠面积在不断扩大。第11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12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答案10.B11.A12.C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3~15题。13.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A.黄河上游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14.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B.地下水位下降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15.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解析第13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第14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第15题,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答案13.B14.C15.D二、综合题16.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材料三见图丙。(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____。(多选)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1)长江上游流域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等资源丰富。(2)结合图乙分析可知,水土流失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结合图丙分析可知,在5°~25°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3)长江上游为河流的水源涵养区,所以水土流失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土壤肥力降低(4)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坡度、土质和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5)治理水土流失应该从保护和增加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及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答案(1)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任选三项)(2)旱地增大(3)BCD(4)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居;⑤调整产业结构。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2)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3)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解析(1)结合流经地区的土质状况、植被覆盖率及河流流速对河流泥沙含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2)图示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依此提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3)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及河流冲积而成,其对农业的影响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4)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且为东西走向,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答案(1)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2)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3)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4)秦岭,呈东西走向。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