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后作业提升]模拟演练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第1题,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线”。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均介于2600和2700之间,丙地小于2000。从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2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答案1.C2.B(2015·福建市一中月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3~5题。3.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4.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5.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M地多有阴雨天气D.N地多有阴雨天气解析第3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第4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第5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M地垂直方向的气流上升,N地气流下沉;气流上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阴雨天气;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答案3.B4.A5.C(2015·山西模拟)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越小。据此完成6~7题。6.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7.根据图示信息,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A.东侧B.南侧C.西侧D.北侧解析第6题,A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因而可知选项A正确。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高压应位于该地南侧。答案6.A7.B(2015·山西师范大学附中模拟)下图示意阿根廷某城市1月某日22时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8~9题。8.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为()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9.下面四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8题,根据等值线的“凸高为低”规律,河流两岸气温较低,说明河流流经的地方等温线向高值凸起,该河流大致为南北走向。第9题,P地温度高,气压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因而C项正确。答案8.B9.C(2015·烟台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0~11题。10.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11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答案10.C11.C(2015·江苏苏北四市联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2~13题。12.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13.此时,图中M地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第12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第13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答案12.D13.A14.(经典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图甲,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两点:第(1)题,能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两方面来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第(2)题,知道大棚利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也要注意其与温室效应的区别。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15.(2014·福建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相关知识。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表冷热不均,因此紧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答案(1)如下图空气上升或下沉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如下图所示。向下向上(3)BAD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再悟高考(2013·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16.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①图大气垂直对流运动较强,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答案A(2013·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17.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解析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7月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明显。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两项错误。答案C(2012·全国文综,10)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题。18.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以气压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据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运用比例尺大体量算,24小时后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西部,吹东南风。答案B(2010·山东文综,3)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19.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解析在5时和20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出现了逆温现象,对流运动受阻,大气比较稳定。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