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第二讲行省:元明清时期的疆域与政区第一节元代的疆域与政区一、空前广袤的领土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6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宋,1279年消灭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朝鲜东北部至白令海,西南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二、行省制度“省”是中国现行的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我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元代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因统辖地域辽阔,根据全国地理形势,设立10个行中书省分治。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仍由中书省直辖,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行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统领路、府、州、县;距省治较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另设宣慰司道,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元代行省范围1.陕西行省:治奉元路(今陕西西安),辖境相当今陕西、甘肃东南、内蒙河套以南地区。2.辽阳行省:治辽阳(今辽宁辽阳),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3.甘肃行省:治甘州(今甘肃张掖),辖境包括河西走廊,今宁夏、内蒙古河套以西地区。4.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开封),辖境相当今河南废黄河以南和湖北、安徽、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地区。5.四川行省: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岷江、邛崃山以东地区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6.云南行省:治中庆(今云南昆明),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及缅甸、泰国北部地区。7.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湖北武昌),辖境包括长江以南、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8.江浙行省:治杭州(今浙江杭州),辖境包括今安徽、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省鄱阳湖以东和信江流域。9.江西行省:治龙兴(今江西南昌),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10.岭北行省:治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哈喇和林),辖境相当今蒙古共和国全境、内蒙大兴安岭以西、新疆阿勒泰地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诸王封地。三、元代边疆特殊政区:宣政院宣政院:元朝职掌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之军政事务的机构。其职权类似清代的理藩院。元世祖至元(1264~1294)初年在大都设置,初名总制院,统辖喇嘛及西藏诸事宜。至元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称宣政院,下辖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区主要是多思麻,大体与今天的青海东部与南部、甘肃西南部和四川阿坝自治州等地相当。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的区域主要是朵甘思之地,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州、阿坝州的一部分。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辖吐蕃本部的前后藏及阿里地区,包括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四、辽金元古地图解读奉元州县之图(元中期)该图主要表示了元奉元路所辖诸州县,并将各路、州、县城用双线方框绘出并注有名称,另外还绘有山河、泉谷、陵墓、庙宇、宫苑、古城以及重要地名等,该图对研究关中地区沿革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契丹地理之图(元至元四年)雕版墨印。该图表示了我国古代辽河流域的契丹游牧民族所建契丹国地图。地图中主要表现了辽国(即契丹)疆域、山川大势、京府州镇、长城关塞以及邻国部族等内容,本图采用了中国古代地图传统的形象绘法。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第二节明代的疆域与政区一、前后期疆域的变化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1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北方: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东北: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明朝军队全部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西北: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西南:1381年,明朝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东南: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二、卫所:军事行政管理体系卫所与卫所制度卫所是明太祖称帝前在南京创建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一种单独驻扎一个地方,直接归都指挥使司管辖指挥的千户所,叫做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时,全国共有内、外卫547个,所2563个。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卫所军士皆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其职。所有军户的户籍皆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军队调动权则在兵部文职大臣手中。当卫所军队被征调作战时,其军士便脱离了卫所军官,由都督府指定的总兵官统领,而总兵官则向通常由朝廷大臣出任的统帅负责。明代云南卫所及其分布明代云南都司所统领的卫所数量,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最多时有20卫、3御、18(守御)所,共有133个千户所,卫军约148960人。这些卫所遍布全省各地,指挥和镇抚大都驻在城里。如云南府为都司城,曲靖、临安、楚雄、蒙化为卫城,陆凉、平夷、越州也是卫城,宜良、安宁、易门、杨林、武定、马隆、木密、凤梧为千户所城,通海为御城。其余瀓江、广西(今泸西)等府、州、县的城里亦有卫所兵分驻,负责城防,所谓的“以武卫文”。近城的坝区分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屯戍垦殖,散为村落。交通沿线也有军户屯田,在驿站冲要之地,设堡军屯田。而哨戍大都在山区,拨军驻守。明代贵州卫所分布图明代云南都司临安卫新安守御千户所新安所沿革该所位于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新安所镇。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设新安守御所,分调临安卫中左所官军屯守,行都指挥体,辖世千户九,世百户十,镇抚司一,属临安卫。下管马步骑兵6伍(樊伍、张伍、刑伍、陈伍、孙伍、温伍)86人,屯田兵170人,军余舍丁1285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8年),废新安所都指挥,设千总,设千总1员,管操1员,马军66人,步军114人,屯军160人,棚操丁200人,马步、棚操余丁千余人,隶临元镇。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所归蒙自县。新安所城古城结合新安地势,坐南朝北,平地方形,高丈余,周长220丈,(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垛400口,城楼二座,立两门,南曰“御远”,北曰“永安”。护城河沿城自南而东转北流出。城西北2里设校场(今校场村),城西南300米设将台,城南15里设哨(今哨田村)。所城内布局街道6条,城内街、大后街、小后街为南北向,城内街贯穿“永安”、“御远”南北门;菜市街、龙王庙街、城隍庙街为东西向。以古城为中心,城北布局扎下街(南北向),城南布局南屯街(南北向),城东布局务本街(南北向)、东城街(东西向),城西布局新街(东西向),每条街道有垂直的巷道相连,沿街、巷布局店铺、民居和寺庙。守御千户所指挥署设立于城中心文昌宫后殿。城内民居较为宽大,以大户和上层军官居住为主。扎下街、南屯街以军队驻扎为主,民居以“一条枪式”居多。临街户与户之间几乎完全相连,另有一些很窄的巷道通连,巷宽多在1至2米左右,大户人家有暗巷前后通连,宽1米左右,长达十几米,光线暗弱。店铺主要集中于城内街、菜市街、扎下街一带。新安所文昌宫(所指挥所在地)扎下街(所军驻扎之地)“一条枪”民居新安所军士居所的设计颇具防御特色,每房面宽丈余,与一条枪的长度相当,一侧留有巷道,以后繁衍子嗣,向后建房,通过巷道通往街面。战时封闭巷道口,墙壁留有枪眼,攻防兼备。三、省府州县: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第一级区划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合称15省: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江西、湖广(今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每省机构分置三司:左、右承宣布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地方行政区划结构:┌府─┬─属州─县2京13省布政使司——│└──——县└直隶州────县都指挥使司——卫——————所明代边疆特殊政区都司、卫、所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但在不设府州县的边疆地区,卫所军户由国家拨给土地屯种,有专门的屯田区域,代管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实土卫所。故边疆卫所也兼理地方行政。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设:土司,委以当地部族酋长,世袭,管辖土府、州、县。东北(黑龙江流域奴尔干都司)、西北(哈密七卫)、及青藏地区(乌思藏、朵甘思)设“羁縻都司、卫、所”,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指挥使者,发敕书印信,隶于兵部。西藏地方政教领袖有灌顶国师;赞善、护教、阐化、阐教王封号,受封于明朝皇帝,各有封地,形同地方政权。四、明代古地图解读大明混一图属行政区域图,成图年代为公元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彩绘绢本,图幅尺寸达386×456cm,是一幅大挂图,图内主要表示明朝及其邻近地区的各级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颜色区别内外所属。此图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档案馆。扬子器跋舆地图摹绘本此图详细绘出明代所辖范围内全国行政区域。用显著的红色线条勾绘各省行政界线。居民地使用了规格化的图形符号,地物、地貌用形象的写景法表示,它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幅内容丰富、行政区名详实,绘制精良的彩色全国行政区划图,是一幅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地图。168×180cm绢底彩绘本,现藏于旅顺博物馆。饶州府城图本图以形象化手法主要表示山岭、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寺庙、居民地等建筑,还表示了名称注释。该图是反映江西省壮丽山河的艺术珍品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地图及明代江西历史地理等有一定价值。28×26.5cm绢底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