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二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编号:2编写人吕本香审核人马卉编写时间2016-8-31.使用时间2016-8-31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1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2.方法与落实:自主记忆,强化巩固;小班合作,订正互查。合作探究【课前预习区】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知识拓展】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2)影响:消极影响:①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②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③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积极影响:①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②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3)认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无法解决该问题。3、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明清以前:地主——佃户(部曲)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2)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表现——依附关系减弱影响——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身份更加自由,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出现,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租佃农民与雇工的主要不同点:一是佃户与田主带有一定的主仆关系,而雇工与雇主基本上是平等的;二是佃农在法律上与地主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雇工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这种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知识结构:巩固练习1.(2016·河南洛阳一模·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2.(2016·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8月联考·1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3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3.(2016·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4.(2015·北京西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5.(2016·四川绵阳一模·3)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6.(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3)“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7.(2016·重庆高三11月调研·26)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8.(2016·河南开封一模·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9.(2016·四川乐山一模·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10.(2016·四川德阳一模·3)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1.(2016·山西晋中名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12.(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5)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4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13.(2016·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调研·4)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B.宋朝商业水平较低C.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D.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1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1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16.(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7.(2016·四川绵阳一模·13)(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材料二(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3分)5【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答案】(2)矛盾:秦国“地广人寡”(人少地多)。(1分)解决:以田宅招三晋之人入秦务农;废井田、开阡陌。(2分)我的反思: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