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情况汇报河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曹景富一、基本情况第三十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是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地点:北京市大兴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学习的有来自人国123所高等学校223名教师。会议从2010年2月19日到24日结束,在这五天的时间里,会议安排了七场报告,一次分组讨论,会前教育部社科司教学处陈矛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会后社科司教学处陈矛处长做了学习班总结。二、学习方面的简要汇报1.《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1)全球经济完成艰难筑底企稳——涨得凶,跌得重,恢复难——2012年四个季度全球经济分别3.5%、2.5%、2.9%和3%——全世界GDP1.3万亿,65%是中国的贡献。(2)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美国经济稳定增长。未来美仍受高失业率、债务问题影响,特别-2-是“财政悬崖“问题突出;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退休后养老问题。——欧元区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失业率11.8%;GOP:-0.4%~-0.2%;欧债危机仍在继续。——日本经济呈恢复性增长。人口老龄化;国内政局;周边国家关系恶化;震后危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呈放缓态势,但仍大大快于发达经济体。欧美增长乏力,外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增加,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3)2013年全球经济的利弊因素——有利因素在增多。一是美国经济仍将保持温和增长。二是欧洲央行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有望缓解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冲击。三是俄罗斯入世、远东开发、印度开放零售、航空、广电等。四是全球各国一直采取宽松政策支持经济复苏。——不利因素仍较多。一是欧债危机难有根本性的好转。二是美国财政悬崖问题突出。三是宽松货币、大旱及地缘风险推动通胀压力上升。四是新兴经济体减速,甚至部分国家硬着陆风险增大。——全球经济的前景判断:半死不活。深度转型期。(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1)9月份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稳增长”政策措施。——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全年GDP增长7.8%。(2)2012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3-——外需(外贸)——基建(铁路)——房地产(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减速的情况①当前经济减速:——既有外需因素也有内需因素;——结构性: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周期性--经济调整下行周期;结构性--病根是产能过剩,转型。——既有规律性也有主动调控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内外部失衡面临强制调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过度消费和中国过度投资的局面难以为继、被迫做出调整。各种生产要素变化使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在放缓。②从人、钱、技术的因素看。——人的因素:适龄劳动力人口下降——钱的因素:能干的人越来越少,等着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技术因素:产能过剩,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了中速增长期。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要认识到这一阶段性变化特征,全国经济两位数增长不再是常态。当然,我国地区间差异十分巨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程度较低,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一些。国际经济失衡面临强制调整,我国出口比较优势逐步削弱。外部:“再工业化”;贸易保护。内部: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房价-4-飙长,制造业成本大幅增加,价格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下降;能源原材料价格高,环境保护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入世“红利”已经丧失。(4)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展望——有利因素:十八大后发展热情;投资建设周期;财政、货币政策空间仍然较大;“新非公36条”细则实施;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即将出台有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不利因素: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投资信心和能力有待恢复;去产能化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强烈;房地产调控两难;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缓慢,缺乏新增长点。(5)十八大后经济发展趋势“稳中求进”的政策趋势。2013年全年经济应该是“先升后降”的趋势。原因:政策因素;工业产成品库存方面;基数方面;外需方面。(6)物价进入上涨周期推动因素:货币政策宽松;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全球性通胀;水电油气;劳动力短缺抑制因素:政策;供求关系(三)十八大后经济政策走向(1)2013年政策基调:稳中求进。(2)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毫不动摇,尊重经济规律。——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5-——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李克强博士论文:城镇化。小城镇:积极性高。人口达到50万,县委书记升为市委书记。大城市:压力很大。转移一个农村人为城里人,各方面支出需要50万。北京: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改革要大突破。(3)十八大经济政策解读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2、《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助理、常务理事、研究员王春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从去年入冬以来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开始讲起,十面霾伏的原因:冬季取暖;汽车尾气排放;城市近远郊工厂排放不达标。外在美与内在美。生态素质、生态道德、生态行为。一、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演进-6-(一)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儒家:仁——道家:道法自然——佛家:山川草木,悉皆成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自然规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姜春云的生态文明观四大特征: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发展的知识性(二)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生态文明建设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政治。四大飞跃: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首届人类环境大会。背景:伦敦污染事件;美越站落叶剂;日本水俣病事件。《人类环境宣言》2、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背景:核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极端气候变化增加;网络调侃:“我们到北京看海去”;气候安全、气候变化-7-4、201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我们憧憬的未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温家宝演讲:“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二、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定位和全面部署(第八章)原著是最好的解释。1、摆正了位子。“五体一位”2、树立了靶子。“美丽的中国”3、指明了路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重要地位:“五位一体”——重大意义:“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本质特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政治生态;经济上绿色转型;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文化中生态价值观。——指导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途径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根本目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1、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生态系统退化-8-——八大乱象:气浊水脏林疏草浅地荒种稀肾虚(湿地)土污。——三大危害:经济上无效益、社会上出乱子、民生上伤身子。2、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毛泽东:“这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四、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1、入宪:生态文明。2、环境权。3、生态文明启示录。4、全球性论坛、峰会。5、习近平关于生态方面的讲话。3、《学习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中央党校研究室处长辛鸣一、道路自信1.为什么不“搭便车”?——哲学上的“道路悖论”:你不走,他让你走,你一走,就堵车。——国情:殖民和被殖民不同;有历史与没历史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希望是什么/可能是什么?——“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摸得石头过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践)——鞋和路(习近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前加“社会主义”,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江泽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内矛盾国际化;阶层差别主要在于财产的多少。阶级阶层:背后获取利益的方式不同。兼顾、协调、和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贯穿于四大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始终。高居其上和贯穿其中。工业文明: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与索取,恩格斯(大自然百倍的报复)。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化的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一贯之的道路,不能厚此薄彼、厚古薄今。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关系。二、理论自信走中国道路,要有中国道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淡化理论的方式实现理论创新,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三个代表:政党现代化问题;内方外圆。——科学发展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化。用非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容。三、制度自信1.摸着石头过河。今天摸这块石头,明天摸那块石头。2.顶层设计纯粹瞎是胡闹。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10-制度系统: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体制、机制、法律体系。制度价值、制度立场。优势策略和理论偏好。“龟兔赛跑”,结果在于规则的制定。3.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劳动性收入还是资产性收入。4.制度特色、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5.制度包容。制度系统内部的清一色?制度的弹性。四、增强自信应该解决的问题——自信不等于自满,不能自欺,导致自卑,否则,会自卑。——道路有了,不清晰。目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要在实现形式方面进行探索——民主的背后:利益的选择和博弈。——理论有了,是否符合逻辑。——改革,改变还是完善?声音越来越乱,理论彻底、理论逻辑。——制度稳定与制度定型的关系。——心理上的自信、行动的自强。——忧患意识、批判意识。4、《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基本概念城镇化:国际通用城市化。中外区别:中国城乡分治,中国的行政定义城市根据,658个。欧美是以经济发展、人口总量来定义的。国外,5万人以下-11-称城镇。一、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趋势1、城镇化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978年,20%;2000年,36.2%;2011年,36.2%。2、城镇化的空间变化:2006-2010年间:东部1.38;中部1.25;西部1.43。3、城市规模变化:2010年,全国超5万人规模的城镇达740个;1000万人有5个;400-1000万人有9人;200-400万人有30个。二、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方位2008、2011、2012三个时间点。——2008——2011、——2012“雾都”、“雾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与城镇的国际合作不同;利益格局固化;工业化进程不平衡;城市管理能力不足;城乡二元、三元、多元结构。三、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思考目标:增长机器向生态文明家园的转型。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一致。城市不宜居。形态:从小城镇战略到城市群主体形态集群式发展;城市群的规律;城市群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城市间协调委员会);区域一体化;重经济轻生态的倾向。动力: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型。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经济影响力(高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