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城市化与我国城市化道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程俐骢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管理概论第3章城市化与我国城市化道路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化第二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三节新时期我国城市化道路探索第四节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路径选择第一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水平一般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广义的城市化包括:基础设施的城市化土地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就业方式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变1、各等级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总数增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概念区分:农村城市化:主要侧重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过程。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农村区域内的小城镇转化和集聚的过程。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1)城市膨胀阶段(2)市区蔓生阶段(3)城市体系形成阶段(4)城市带形成阶段三、城市化的一般趋势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乡村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外围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分散的一种过程。逆城市化现象乡村城市化:特指乡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型的过程。过度城市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超前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另一种过度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首位度畸高。所谓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四、城市化的动力和制约因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城市化的初期主要来自工业化在中后期主要来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创新。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城市集中聚集效应城市服务系统获得规模效益产生拥挤成本生产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服务业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制约城市化的因素1、城市化主体的决策2、城市化模式的选择3、要素市场的集中程度城市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8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仅为3%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30%2000年上升到47.4%2010年为50.5%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55%1800年为10亿,1930年为20亿,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为50亿,1999年为60亿,2011年世界人口将突破70亿。分类: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大于25%~30%,低于70%高于70%第二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13.2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18.3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20.6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26.2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36.09%。。。。2006年城市化率为4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为49.68%我国的城市化率变化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始恢复和重建饱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这期间,作为沿海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和上海,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工业布局的调整,内地已有的工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兴工业城市。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1)1958—1960年的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大跃进”计划,提出“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城市发展也表现出急躁冒进问题。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严重脱离了城市实际承受能力。(2)1961—1965年的城市化调整和滑坡阶段“大跃进”导致城市建设过度膨胀,三年自然灾害更使农村经济雪上加霜。为缓解城市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压缩城镇人口规模,动员大批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城市化呈现出大幅回落的颓势局面。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演变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在工业建设方面,由于片面地强调国防战备,许多沿海工厂迁往京广线以西地区,工业生产采取“靠山、分散、隐蔽”甚至进洞的政策,国家大规模投资于“三线”建设,严重损害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这一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在17.5%左右,个别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978—2000年的城市化加速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年均提高约0.5个百分点。2000年至今,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建制市656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283个,县级市369个。此外,全国有建制镇1.9万个。全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城市化率为44.9%。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二、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中国城市化双向运动,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由此也产生了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二、我国城市化的特点(1)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80年代以后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2)二元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起点。(3)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城市化道路并不比印度贫民窟方式优越——周天勇中央党校教授印度目前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而城市人口中约35%居住在贫民窟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给未来积累巨大社会风险的城市化道路。•(1)人口的户籍没有放开,采取了转移人口临时居住证的制度,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无法正常享受到城市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且在正式单位就业、购置车辆等方面,受到层层限制;•(2)贫民窟不允许存在,而城镇合法房的价格奇高,农民农村中的宅地不能从资产意义上退出变现,城市中劳动力供大于需又使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结果使转移人口进得来而留不下;•(3)在城乡间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内形成大规模工作不固定和居无定所的漂移(蚁族)人群,城中村、蜗居、集装箱、鸽笼、胶囊间等低成本居住方式也会大量出现,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80后、90后,以及未来的21世纪后,想让他们从城市中回到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上去,可能性越来越小,将会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低收入而生活艰难、有一定文化而无信仰、心理极不平衡的、可导致社会动荡的危险人群;•(4)由于农村青年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老年人不能随同转移,并且一部分农民工中老年后又返回农村,使得农村的老龄化实际上要快于城市,特别是未来20年到30年中,大部分村庄将会成为老年人为主的萧条衰败的地方。•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这样的一种城市化道路,并不比拉美和印度贫民窟方式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优越。而且,目前的这条中国城市道路如果不进行调整,坚持走下去,结果无疑将会造成诸多社会动荡。第三节新时期我国城市化道路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变化过程:1953年,认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1956年提出“城市发展规模不宜过大。今后新建城市规模一般控制在几万至几十万人口的范围内”;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9年12月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0年10月,《“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一是对大中城市发展更加积极,二是更强调因地制宜。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变化过程: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潜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一、探索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必要性(1)加快推动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3)城市化也是扩大内需和解决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4)由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使得城市化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思考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外延增长)二、多元城市化之路(1)集中型城市化(日本)实质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但会引起城市病、会使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加剧二、多元城市化之路(2)分散型城市化(美国)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分为外延型和飞地型二、多元城市化之路(3)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二、多元城市化之路(4)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发挥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不具备城市发展条件的区域也要同步注重城镇发展二、多元城市化之路(5)积极推进全方位网络式城市化战略建设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型都市圈“点”建设中等城市粗网建设小城镇密网建设农村集镇村落和农村社区居民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第四节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一、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1、我国大城市对城市化的作用我国大城市对城市化的作用,经历了从对大量农村人口的吸纳到提高内涵城市化和扩大辐射作用的过程。首先,从内涵城市化水平来看,地级以上城市以不到全国面积的6.4%的土地聚集了全国28%的人口。其次,从集聚效应来看,在整体上,大城市的内在素质高于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能最有效地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素质。最后,从辐射作用来看,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2、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产业机构不合理(2)存量调整不够(3)体制机制需要完善(4)缺乏长远目标一、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3、促进大城市发展的对策(1)增大大城市的经济存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大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2)在加快大城市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近期应优先搞活城市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3)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以大城市为核心进行规划。(4)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或都市圈,推动我国城市化在整体上均衡发展。一、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二、小城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1)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2)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3)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提高城市化水平,也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二、小城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2、小城镇发展的可能性:(1)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进一步稳定了民心,农村中将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继续进入城镇,务工经营。(2)政府对农民进城采取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3)城市的发展和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依靠发展小城镇。三、城市群拉动城市化均衡发展1、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地铁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