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它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通过专门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按照不同人群、地区、时间特征进行分组,计算和比较疾病的频率指标,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述出来,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从流行病学研究程序上讲,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通过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人群或社区中存在的主要的健康、疾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了解人群或社区中的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及其他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规律,提出初步的病因线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析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来验证病因假说,或者根据描述性研究中发现的人群或社区中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干预研究。描述性研究需要了解疾病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特征及流行强度,是最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因此,本章将首先讨论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ofdisease)及流行强度,然后介绍描述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病例报告(casereports)、病例系列(caseseries)、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study)及现况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第一节疾病分布对疾病频率在不同人群、时间和地区发生情况的描述称为疾病分布。收集和分析这三种特征分布的数据十分重要。首先,研究者可以熟悉疾病分布数据和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其次,可以提供人群中公共卫生问题的详尽描述,并将这些结果应用于交流与反馈。第三,这种分析可以确定患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疾病分布的信息为探索病因提供重要线索,这些线索可形成待检验的病因假设。一、人群分布在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时,根据人群不同的自然属性(如性别、年龄、民族)、后天属性(免疫或婚姻状况)、工作和行为特征(职业、休闲活动、药物/烟草/毒品使用)以及生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医疗保健水平)整理和分析数据。这些分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定发生不良健康状况的高危个体,如感染某种疾病的病原体。疾病的人群分布可以同时分析多种特征;例如,在心脏病的研究中,为了研究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群中的性别差异,可同时分析心脏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1.性别很多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通常男性高于女性。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两性的遗传、解剖、内分泌代谢等固有的生物性差异。这些生物性差异使机体对暴露的易感性或生理反应不同。例如,绝经前女性患心脏病的风险低于同年龄段男性,这种差异归因于女性在停经前高水平的雌激素。此外,男女暴露机会和水平的不同也是引起疾病性别差异的原因。2.年龄年龄增长是影响人群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显著的因素,年龄效应反映了生命期间环境危险因素暴露的积累,有些情况下如乳腺癌的年龄分布反映了激素水平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也反映了免疫防御机能的下降和体细胞突变数量的增加。但也有人认为老龄化的生物学过程本身不是可能影响疾病发生。通常采用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方法和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方法来探讨年龄与疾病的关系。横断面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某特定时间内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这种分析方法能够说明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疾病分布的变化(一次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和不同年代各年龄组(不同时期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的比较)疾病分布的变化情况,而不能说明不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组人群的疾病分布趋势,这样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其暴露时间距离发病时间较长,同时致病因子在不同时期的强度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用横断面分析方法则不能正确显示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但出生队列分析可解决这一问题。出生队列分析是将同年代出生的一组人进行随访,观察他们在不同年龄时的发病、患病或死亡情况,以明确地呈现出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有助于探明年龄、所处时代特点与暴露经历在疾病频率变化中的作用。图3-1图3-1马萨诸塞州男性1880年、1910年、1930年肺结核年龄别死亡专率图3-1所示为马萨诸塞州男性1880年、1910年、1930年肺结核年龄别死亡专率的横断面分析结果。在1880~1930年间,肺结核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发病风险的模式似乎也在变化,1930年的死亡高峰在50~60岁,而1880年的死亡高峰在0-4岁,1910年的死亡高峰在20-40岁。应用出生队列分析方法即按出生年份而不是死亡年份对肺结核的死亡率作图(图3-2),发现死亡率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年龄分布模式,即死亡率的年龄分布曲线在各出生队列组都非常相似,每组在20~30岁之间都有一高峰,随后又稳步下降。显而易见,1930年年龄别死亡率分布模式是以下原因所致:1930年时50多岁的人属于1880年出生的队列,他们比以后出生的人有更多的暴露于肺结核感染的机会,1880年以后出生的人在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干预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了。图3-2图3-2马萨诸塞州男性不同时期出生队列结核年龄别死亡专率3.民族和种族任何长期居住在一起并具有共同生物学和社会学特征的人群,都是流行病学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如种族、国籍、宗教及社会族群,按部落、地理和社会特征分类的人群。疾病在不同民族、种族及其他人群之间表现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对病因的易感性及暴露的不同,或对发病风险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不同,例如社会经济状况和获得医疗保健的情况。4.婚姻状况很多流行病学研究探讨了婚姻状况与疾病风险的关系。很明显,不同的婚姻状况,其疾病发生的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已婚者的死亡率往往低于单身人群,但是,推断这种关联的真实性存在困难。主要是不能区分婚姻关系具有健康受益还是健康和长寿特点的人群更倾向于结婚。5.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是一个极其重要却模糊的术语,需要考虑和分析每个人的收入、职业、居住条件、教育和医疗服务获得情况等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下降,许多疾病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例如,肺结核在低收入人群中更常见;婴儿死亡率和伤残损失的工作时间均与低收入相关。这种现象可能归因于有害暴露较多、抵抗力较弱、缺乏医疗保健。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与疾病是独立的联系,但不易判定是低收入水平导致残疾还是残疾导致收入水平降低?也有一些疾病在高收入人群中较常见,如乳腺癌、川崎综合征及肘部炎症(tenniselbow,网球肘)。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暴露的差异至少解释了很大一部分疾病频率分布的差异。二、时间分布调查疾病发生的时间趋势是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监测常用的标准方法。一些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无菌性脑膜炎每年均有发病高峰。通常情况下,一些疾病在时间变异上表现为季节性。例如,腹泻夏季高发,呼吸系统疾病冬季高发。对于没有时间分布规律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查疾病频率升高或降低之前发生的事件,来确定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生。根据时间分布事件(健康或疾病)的不同,可以选择几年、几十年来描述,当报告病例数比正常情况大量增加时(即某种疾病的流行期间),描述的时间可以局限为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对某些疾病--如很多慢性病,我们关心其病例数量和频率的长期变化即长期趋势;而对于其它疾病,可能要更关注发病的季节、月份、周,甚至一天内的具体时间。对于一种新发现的问题,需要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其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直至发现最合适的揭示时间分布的方法。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不仅可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也可反映疾病病因的动态变化,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探讨可疑的致病因素及其与该种疾病的关系。不同疾病的时间分布不同,同一种疾病也可能表现为时间分布上的多种特征。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短期波动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的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暴发是由于人群在短时间内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暴发定义见疾病的流行强度。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常表现有暴发或短期波动,如痢疾、伤寒、霍乱、病毒性肝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表现有短期波动或暴发现象,如1972年7~10月间上海市桑毛虫皮炎的暴发,有的单位罹患率高达51.1%。1952年12月上旬伦敦大雾仅一周,支气管炎的死亡人数就较前一周超出9.3倍,全部死亡高出2.6倍。此外,如自然灾害及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也会引起疾病的短期波动或暴发。(二)长期趋势长期趋势(seculartrend)也称长期变异(secularchange),是指某疾病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其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对一种疾病长期趋势的描述,可以为病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一般来讲,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且大多数的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这些变化与病原体的型别、毒力、致病力的变异、机体免疫状况、诊治条件、疫苗预防、药物疗效及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等因素有关。然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则呈现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行为危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膳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暴露率和暴露强度在持续增加。(三)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seasonalvariation)。一般来讲,传染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肠道传染病一般在夏秋季多发,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昆虫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则高发于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季节,以动物为主要保菌宿主的疾病,则与保菌动物的生长繁殖和活动季节有关。虽然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但有一些病种也有季节性升高的现象。如克山病在东北、西北病区多集中出现在冬季,11月~2月份为发病高峰,多发月份为12月~1月,占全年总发病人数的80~90%,而西南病区却以6月~8月为高峰。对疾病季节性分布特征的描述,不仅能够探讨疾病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而且还有利于提前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四)周期性周期性(periodicity,cyclicchange)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呈现规律性变动的情况,即每隔若干年就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的现象。例如,在麻疹疫苗广泛应用前,许多大城市麻疹发病每隔一年出现一个高峰,这是由于易感新生儿的积累所致,1965年对易感者进行普种疫苗后,其发病率降低,周期性流行规律也不复存在。了解疾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同时对预测疾病的流行及制订相应的防制对策也具有重要意义。疾病周期性的变化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疾病表现为周期性的原因及出现周期性必备的条件是:1.多见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那里存在着传染源及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新生儿的积累提供了相应数量的易感者。当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时,周期性便可发生。2.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易感者,疾病便可迅速传播。因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机制简单,所以该类疾病通常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其他传染病因为传播途径较难实现,则人群受感染的机会不一,且较少,所以无明显的周期性表现。3.疾病流行后可以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这样可以使发病率迅速下降,并维持至下一次流行的到来,而两次流行的间隔时间即是疾病的周期。4.周期性的发生还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它们也决定着流行间隔的时间。传染病流行的间隔时间取决于下列几方面的因素:①前一次流行后所遗留下来的易感者人数的多少。若易感者与免疫者人数的比例越小,则间隔时间越长。②新的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速度越快,间隔则越短。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若免疫水平持续越久,则其周期间隔亦越长。三、地区分布描述健康事件的地区分布有助于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理范围。描述地区分布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将地区范围分为居住地、出生地、就业地、学校、医院等。类似地,也可以应用更小或更大的地理单位,例如国家、州、县、普查区域、街道地址、地图上标注的某一位置或其他标准的地理位置。有时,根据地区的其它类别来分析数据也是十分有价值的,例如城市或农村、国内或国外及单位内或单位外。描述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