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健康的关系不容忽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修课《药物与健康》的学习,我感到自己还真的增长了很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实用性很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最重要的是它与我们最最宝贵的健康密切相关,可别小看了我们身边那些小小的药片什么的,要想正确且健康地使用好它们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生病自然就意味着不健康,而多数人在生病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吃药,好像只要一吃药就能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学习了药物与健康课程之后“药到病除”似乎已不是那么一回事,药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远不止如此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是药三分毒”指的就是药物普遍有一定副作用,不同的是有的药副作用大,而有的药副作用小些。以抗生素为例,如果不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很有可能无法控制它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链霉素引起的致命性过敏反应、红霉素产生的肝功能损害、四环素导致的牙齿与骨骼发育障碍、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耳聋与肾脏毒性等等;抗菌药物滥用还会导致细菌耐药,将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境地。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并且处理好药物与健康的关系,而不应该一味地依赖药物,甚至是滥用药物,滥用药物会使身体陷入“素质下降→依赖药物→素质更下降→更依赖药物”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药物带来的将不会是健康,而会是一个依赖药物来支撑所谓的“健康”之人。药物的服用方法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严格掌握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是达到药物的最佳吸收,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最大限度避免药理性拮抗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物的服用方法有完整吞服,嚼碎服或水溶后服;服用时间有餐前服,餐中服,餐后服,晨服,睡前服。例如镇痛药,中午11~12点是人体痛觉最敏感的时间,这与脑组织中脑啡呔等物质的浓度有关,因此中午服用镇痛药效果较好;抗贫血药物宜晚上7点左右服用,此时服用比早上7点服用吸收率高1.2倍,且血药浓度持续时间延长3倍……另外,药物除了药理作用外,还具有心理效应,人的心理因素对药物的效应具有重大影响。所谓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病人对药物的心理作用,也可以认为是病人和医生对药物的心理信任感和依赖性。按说,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是相同的,为什么同样的药,专家或权威使用时疗效优于一般医生,易产生药到病除之效呢?原来,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躯体疾病,其药物疗效的优劣,亦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患者若有心理上的失衡,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失常而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现象,使药物难以发挥疗效。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受情绪影响较大,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干扰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胃肠道的蠕动、排空和吸收功能,抑郁者的胃排空时间延迟,而焦虑、过度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加快,排空时间缩短。一般来说,药物吸收的部位是在小肠,服药之后,胃排空时间的长短使药物或快或慢到达小肠,就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浆浓度,因此疗效不佳。药物与健康的关系是及其微妙又密不可分的,它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既离不开又不可“贪多”。离开了它人类难以生存,过多反而使药物与健康之间的天平失去应有的平衡。因此,我们要多了解些基本的常识,使我们的健康达到最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