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通过解决文言字词问题,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多感悟;3、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4、完成单元写作和口语交际提出的要求。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2、领悟课文思想内容。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思想内容。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教学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六则》。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三、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两方面的内容,前三则着重谈学习方法,后三则着重谈学习态度。(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三则:(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①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②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③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三题。《论语六则》同步练习阅读训练栏目:《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延伸训练: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三、翻译句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教学重点:1能流畅地朗读。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教学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课型:讲读课一、复习上节内容:背诵前三则,指名翻译。二、探究学习后三则:1、朗读、正音。2、分组进行互助讨论学习,理解、旁批文言字词。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补充、质疑,教师组织、引导、帮助,解决字词问题。4、翻译、领会。5、读、背诵课文。6、思考、讨论这三则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应怎样做?三、积累、拓展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展示: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四、作业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2、背诵并默写课文。3原文句填空。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后反思22《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要求: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世说新语》的有关文学常识。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对元方以及华歆、王朗这些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和理解。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具:使用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世说新语》和其作者刘义庆(课件展示)。二、研读第一则,在读中体会:1、引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2、试读:让学生对照注解先试着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述朗读情况。3、疑读: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每则提出2—3个问题。4、对读:一个试着读出译文,一个读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完课文。5、悟读:要求边读边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并指名分别说出,集体订正。6、点读:师生边朗读边评点。方法如下:学生齐读一句,教师对内容、写法或词句的含义、作用进行评点。7、品读:边读边品析语言的精练和故事的情味。8、创读:边读边进行创新性训练。如:友人很是惭愧,想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9、诵读:依据一定的方法诵读全文。(如文脉法——先理出文脉,然后诵读。)三、帮助理清文章脉络。四、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2、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五、1作业:整理译文。2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__(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3.根据课文填空。(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增强文言语感。2、培养对文言故事的兴趣。3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对元方以及华歆、王朗这些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和理解。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具:使用课件一、检查翻译,评议。二、学习第二则。1、与第一则方法相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释疑,然后把文章翻译出来,师生评议。2、帮助理清文章脉络: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四层。3、讨论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华、王之优劣”。4、写作特色:(1)短小精悍,详略得当,叙事简练;(2)采用对比手法。三、比较两则故事,找出共同的主题:诚信,说说自己的感想。四、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2、背诵全文。3阅读理解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23伤仲永目的要求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课型:自读课。课时:2课时。教具:使用课件。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简介作者,解释文题:1、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懂意思:1、朗读课文,参考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内容梗概。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3.掌握字的读音,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5.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四、流利朗读课文。五、课后作业:熟读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