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学习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2009·南京)19世纪末,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下列由张状元创办的企业是A.汉阳铁厂B.江南制造总局C.大生纱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2.(2009·贵阳)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以后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抗战胜利以后3.(2009·安徽芜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芜湖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大昌火柴厂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这一时期,芜湖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外部原因是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4.(2009·烟台B卷)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直接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5.(2009·四川资阳)依据相关历史知识,从下面三幅历史图片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创办的大久精盐公司A.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B.都是近代实业家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都是轻工企业,发展道路非常艰难曲折D.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利用火车、轮船运输6.(2009·泸州)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在A.甲午战争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辛丑条约》签订后D.洋务运动期间7.(2010·永州)如果你是一位19世纪末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2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军事工业8.(2010·梧州)右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某一阶段发展示意图。产生该现象的国际原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投资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9.(2010·聊城)“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A.分洋商之利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10.(2010·莱芜)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论述,正确的是①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④甲午战争后其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2010·聊城)下面是l912--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简表。这一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1912年1920年发展速度(1912=100)年平均增长率(%)华商纱厂纱锭50.9万枚159.8万枚313.612.1华商纱厂布机2616台6675台255.211.OA.实业团体大量出现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C.反帝爱国斗争高涨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掠夺12.(2010·泰安)右图我国面粉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②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③帝国主义国家完全退出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A.①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①②13.(2010·宿迁)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4.(2010·河北)右图是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3百分比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戊戌变法的推动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5.(2009·潍坊)在1909年的一次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此路应是A.京张铁路B.唐胥铁路C.京汉铁路D.津浦铁路16.(2009·黔东南州)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看电影照相B.坐火车、汽车出行C.拍电影打电话D.用电脑上网聊天17.(2009·杭州)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D.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18.(2009·江苏宿迁市)2009年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竣工通车一百周年,该铁路设计者是A.侯德榜B.李四光C.斯蒂芬森D.詹天佑19.(2009·湖北荆州)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该文化娱乐方式是A.听京戏B.看电影C.赏评书D.读报纸20.(2009·河南)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百度网站上输入“1912年的中国”,你可能搜索到的是A.张謇的大生纱厂宣告破产B.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三周年纪念典礼举行C.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D.《申报》刊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消息21.(2009·河南Ⅱ卷)下列事件在1905年不可能发生的是A.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B.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C.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1913年中国24.4%外国75.6%1919年中国7.0%外国93.0%4D.人们可以通过《申报》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2.(2009·山东滨州)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23.(2009·湖北孝感)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24.(2009·湖北荆门)“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变化应出现在A.戊戌变法后B.洋务运动后C.辛亥革命后D.护国运动后25.(2009·四川南充)下列近代交通工具,最先传入中国的是A.轮船、汽车B.飞机、火车C.汽车、飞机D.轮船、火车26.(2010·聊城)“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7.(2010·芜湖)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B.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28.(2010·广州)“大清朝,改中华,人人都把小辫割。”这首民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9.(2010·衡阳)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D.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30.(2010·泰安)右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A.甲午中日战争前B.辛亥革命后C.抗日战争期间D.解放战争时期31.(2010·福建宁德)“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阳历兴”开始于A.1898年B.1912年C.1919年D.1949年32.(2010·淮安)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5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33.(2010·河南)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34.(2010·包头)在1905年的《申报》中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C①废止科举考试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京张铁路通车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35.(2008年·青海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5年前多魁的状元。材料二: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闲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力……其他工业亦皆消沉。”——摘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述状元实业家是谁?《马关条约》签定后,面对中华民族危机,他提出了什么口号?(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6(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比说明了怎样的实情?(2分)36.(2008年·南通市)(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到:“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材料二: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可知张謇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写下这段话的?(1分)日记反映了张謇当时怎样的心情?(1分)(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不得照抄原文)(1分)结合学过的张謇事迹,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2分)(3)据材料三,概括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2分)及你作出判断的依据(2分)(均不得照抄图中数据)736.(2010·潍坊)(16分)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说《子夜》(1)材料一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4分)材料二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6分)材料三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