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献调查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产生时间、地点、早期社会学家的观点及主要贡献孔德、赫伯特·斯宾塞、迪尔凯姆(涂尔干)、马克斯·韦伯;杨开道、李景汉、费孝通1、社会学的起源社会学简介:孔德法国人1835-1837提出。产生时间与地点: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产生的社会背景:最核心的事件是两大革命---政治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产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导致生产力水平、社会问题(两极严重分化)2、早期主要社会学家孔德法国:社会学之父1838《实证哲学教程》A提出社会学概念B奠定实证主义C静态动态社会学赫伯特.斯宾塞英国:有机论进化论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走进大学马克斯.韦伯德国:现代社会学3、社会学体系基本理论、原理、概念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4、农村社会学起源产生时间地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资产阶级政权确立十九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190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组织了农村生活委员会(2)产生的思想起源基础:1876社会学诞生1883年芝加哥大学建立社会学系1895年创办世界最早的社会学专业杂志20世纪初世界社会学研究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5、杨开道:农村社会学李景汉:河北定县调查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第二章农村居民与农村人口1.农民、社会化、农村人口等概念农民是指居住在传统的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和简单手工业为主,受外界支配较多,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社会化是新生人类隔离学习社会积累的文化,成为社会一员,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的过程,是共性与个性形成的统一过程。农村人口:生活在特定区域、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之中的人的总称2.现阶段农民社会的地位:低3.农民社会化的内容、过程、影响因素内容: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内化行为规范,社会角色的培养。过程:劳动前阶段:婴儿时期的社会化,幼儿,少年;劳动阶段:青年,中年;劳动后阶段老年影响因素:家庭、学校、邻里、大众传播媒介、农村文化4.农村人口的数量、质量特征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特征:人口基数大、比重大、自然增长率高问题: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农村人文发展指数低对策:诱导农民把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发张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强化行政教育,加强农村的人口管理;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丰富妇女的文化生活。第三章农村社会群体与农村社会组织特征:1、农村居民长期直接交往的共同体2、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3、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一)农村家庭的结构类型及其变化特点:1、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包括丁克家庭)2、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一方的父亲或母亲3、联合家庭:同代多偶家庭(兄弟姐妹成婚不分家)4、不完全家庭:父母一方缺乏(三)农村家庭的功能:生育功能,经济功能,婚姻生活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四)转型期间家庭的变化:1家庭基础---婚姻发生了变化2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3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4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1家庭的生育功能受到了控制2家庭的基本功能得到了强化5家庭派生功能逐步向社会转移(五)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农村基层政治组织:1权力机关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2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教育,服务3农村基层经济组织、事业组织(教育,卫生)、群团组织(红十)、宗族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农村社区与经济混合性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组织功能和性质划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村基层群团组织:共青团、妇联、红白理事会、农会、科协农村基层宗族组织: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族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第四章农村社区与农村城镇化一:农村社区类型:1散村以孤立农舍为基础的零星分布的点状村落2集村聚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村落3小城镇达到建设镇的标准并且经国家批准列入建制的农村社区二:农村城镇化现状: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逆城市化。三: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1城市化必须以农业发展为前提,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2城市化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3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必须结合,城市化规模和城市化布局必须合理4城市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必须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第五章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状况(1)农业劳动者阶层(2)农民工阶层(3)雇工阶层(4)智力型职业者阶层(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农村干部阶层2、农村社会分层变化特点3、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1)研究社会分层的意义:有助于科学认识农村,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促进农民合理流动。(2)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改变了农民职业结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智力开发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是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4、农村社会流动类型及其如何引导农村社会合理流动(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3)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第二部分社会调查技能第第一一章章绪绪论论1、社会调查概念、特点、任务概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活动。特点:是一种自觉活动;调查对象是社会现象;调查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调查目的是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任务:认识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揭示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2、现代农村社会调查的特征(1)广泛化趋势:调查主体、内容日益广泛(2)科学化趋势:方法日益程序化,规范化,数量化(3)现代化趋势:数据收集过程(4)专业化趋势:机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第二章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1、如何选择课题选择课题的原则有:1.重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的途径和方法有: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2.从个人经历中寻找3.从现有文献中寻找2、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初步探索:○1任务是弄清课题研究中心○2形成调查课题的研究假设○3提出社会调查的指标,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工作的步骤安排。2.挑选和培训调查人员:调查人员要具有○1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调查工作○2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技能○3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3.确定调查对象:○1确定调查范围○2确定调查单位○3落实具体调查的个体4.选择调查时间:○1计划完成该调查课题需要多少时间○2选择什么时机去正是调查。3、调查方案的设计(各项目内容,举例说明)1.设计总体方案:○1调查目的○2调查项目○3调查方式○4组织分工○5调查对象○6调查步骤和调查时间经费来源及开支情况。2.设计实施方案:调查问卷、访谈大纲、实地调查……3.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2时效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一定弹性第三章社会测量与操作化1、社会指标功能、类型功能有:○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比较功能○4评价功能○5预测功能○6计划功能类型有:○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2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3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2、社会测量层次类型(举例说明)○1定类测量○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3、社会测量信度与效度关系○1社会测量可信,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2社会测量不可信,必然无效○3社会测量有效,必然可信○4社会测量无效,可能不可信,也可能可信第四章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掌握:普遍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概念及特点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或普查,是指为了了解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对总体调查对象进行逐一调查。一、普查方式(一)填报表:即由上级制定调查表,由下级根据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填报。(二)直接登记:即组织专门普查机构,派出专门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直接登记。三、普查应注意的问题;1.普查项目必须简明2.普查时间必须统一3.正确选择进行普查的具体时间4.迅速完成普查任务5.普查应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四、普查的优缺点(一)优点:收集到的资料是最全面的,误差最小,精确度高。(二)缺点:工作量大,花费大,组织工作异常复杂,而且时效性较差。调查内容有限,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最一般的社会现象。第三节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一、典型调查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概念: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型的调查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二)理论基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重点调查的概念:定义:是指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所进行的调查。三、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异同点(一)同:非全面调查(二)异:1、选择对象标准不同2、调查目的不同3、调查具体方式不同:典型~直接重点~直接或间接第五章抽样调查五种概率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段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从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的调查总体中,完全随机的抽取调查单位,使每个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类型抽样:将全及总体按照某种标识划分为若干类型组,分组时,应保持组间差异性或组内同一性,然后用纯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在各类型组内抽取样本单位。等距抽样: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空间、时间或某些标识排列成顺序,然后按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本单位。整群抽样: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其中抽选一些群,并对选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组织方式。多段抽样: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几个大整群,然后再从这几个大整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小整群,最后一直抽到若干总体单位以组成样本。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1.总体单位的差异程度2.样本数目的大小3.抽样方法4.抽样是否重复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2.抽样的精确性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4.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第六章文献调查法1、概念: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的方法。2、特点:(1)没有时空限制;(2)没有反应性问题;(3)效率高,花费少。3、途径:(1)检索工具查找法;(2)参考文献查找法;(3)循环查找法。第七章问卷调查学一.问卷的结构:1.前言:对调查目的及有关事项的说明。2.主体: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调查的问题,回答方式及其说明等内容。3.结语:对调查者表示感谢,也可顺便征询对问卷设计的意见。二.前言,问题及答案的设计1.前言,对调查目的及有关事项的说明。2.问题的设计及其说明:问题的设计:(1)多项任意式:多项任选式是所在提供的答案中,被调查者可以任意选择各种不同的数目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2)矩阵式:这是一种将同一类型的若干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个问题的表达形式。(3)表格式:这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4)单选式(最普遍)。三.问题表述注意事项及特殊问题的处理技巧问题的表述:(1)问题的表述要规范化,标准化(2)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3)要避免暗示,带有感情色彩和倾向性(4)要避免带有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5)要避免使用对被调查者陌生,过于专业的术语特殊问题的处理技巧:(1)释义法:在问题签名写一段消除疑惑的文字(2)假定法:用一个假设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3)转移法:把直接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请被调查者对他人的回答做出评价(4)模糊法:对一些敏感问题设计出比较模糊的答案四.问题或答案设计存在问题分析:1.概念抽象2.问题含糊3.问题带有倾向性4.问题的提法不妥5.问题与答案不协调6.双重含义问题7.答案设计不合理8.其他方面:例如:表格内容,语言方面的错误。第八章实地观察法一.概念及注意事项1.概念: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能动的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