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的概念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教学与智育(三)教学与上课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四)教学与自学三、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②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③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四、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第二节教学过程一、内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四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物质条件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第一,认识——发现说;第二,认识——实践说;第三,交往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四,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2)儒家思孟学派(子思)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学习过程;(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5)19世纪美国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6)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7)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等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论。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书本二是过分强调学生(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1)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2)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的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主要标志。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的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的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而是提高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1)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主题的认识活动之中。(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1)形式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代表人物英国洛克、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实用意义无关紧要。(2)实质教育论: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德国赫尔巴特、英国斯宾塞。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内涵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2)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2)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1)涵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说: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2)直观手段的种类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启发性原则(1)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应。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2)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1)涵义西方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利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2)要求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6.巩固性原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