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1、概念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支出反映着国家性质和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主要方向,决定于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范围。2、内容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支出。3、特点(1)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2)消费性支出;(3)低收入弹性(生活必需品:对其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长);(4)连续性;4、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1)机构设置;(2)人员配备:公务员的数量和质量。公务员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健康的体魄。(3)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①内部的激励机制即利益诱导机制,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财政支出(按市场原则分类)购买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社会投资性支出特点消耗性支出满足的是纯公共需求即提供纯公共物品分类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分类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特点生产性支出满足公共需求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补贴支出2激励约束机制应建立在科学的内部考核体系的基础之上。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就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缩小行政支出的规模。②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正式监督制度:法律、规定非正式监督制度: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加强监督的实质,就是增加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政治行政过程中的委托代理成本。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降低行政部门的开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4)其它因素,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事件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胀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5、国家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国家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其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6、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1)全额经费包干。不足不追加,有结余则留用。(2)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3)总额控制,结余上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国际交往活动日趋频繁,于是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长。二、国防支出1、涵义是指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事支出。2、内容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3、特点(1)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如果一国国防支出真正以防御为目的,决定其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其国防安全风险的大小,即被侵略的概率和侵略力量的大小。对一国而言,显然这是两个外生变量。对国防服务的供给来说,主要受其国力、财力的支配。(2)资本密集4、制约国防支出的因素3(1)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与国防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国防服务的效率衡量是在即定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在国防目标已定的情况下,经费使用的效率越高,国防支出的规模就可以越小,反之亦然。(4)兵役制度。有两种制度即自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5)其它因素如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地域因素。三、社会性支出1、概念社会性支出,也称事业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其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2、意义(1)教育对社会进步来说意义重大。①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已有的知识是靠教育积累下来的,而新的知识也是靠教育来传播的。②知识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③教育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④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2)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每次巨大变革,都是以技术变革为直接动因的。(3)卫生、体育等事业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其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4)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事业支出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水利资源的利用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直接关系。3、特点(1)它是对混合商品中的公共商品部分的成本补偿。(2)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其不是基本需要,而是一种发展需要)(3)具有部分的投资性质。许多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事业支出已不仅仅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即社会人力资本投资。4、资金来源社会性支出提供的劳务大都属于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产品(准公共产品),因此,这类产品所需的资金应当由财政和各微观经济4主体共同承担。因此,其资金来源,实行双重渠道、政府渠道和非政府渠道。5、社会性支出的管理(1)定员定额管理。根据各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工作具体情况来规定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工人数。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按其任务、职责规定相应的开支标准。(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①核定收支:指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及支出统一编列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②定额或定项补助: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按相应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或确定双事业单位的某些项目实行补助。③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指事业单位预算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单位预算由单位自求平衡,增收节支的结余留归单位继续使秀。6、社会性支出概略(1)文教支出①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育市场失灵。第一、外部性。当教育存在正外部性时,市场将导致投资不足。第二、公平。政府对教育的资助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会的均等,从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矛盾。第三、未来不确定性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教育投资者不能完全明了教育的所有效用、教育投入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可能产生短视,这必然导致其教育投资的教育基础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受益对象为全体国民,属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拨款兴办。非基础教育:属于混合物品,受益对象为部分国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科研社会公益型基础研究型技术开发型混合型按分级管理和受益范围原则,政府补助。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与社会各界出资为辅的筹资机制。少量大研究院、大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应建立以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多层次的技术开发服务体系、实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与社会各界出资为辅的筹资机制。医疗卫生各种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经费职工医疗保健费用对个人来说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教育收益:投资者个人未来收入的提高对社会来说教育收益国教育私人收益教育的社会收益:教育的文化效益教育成本=私人受教育成本5不足。另外,受教育者与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如对其接受的教育质量感到不确定的)或投资过剩。②文教支出的对象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干预一般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市场失灵程度和矫正目标有选择地进行的。●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也是典型的“有益物品”,也是实现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由国家财政提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也有助于实现机会均等,但其受益内在性增强,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的私人收益的比例更高。因此,由政府和受教育者本人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劳动者、当前或未来的雇主、公共部门三方共同承担。●托幼教育。学前教育,兼具教育和福利功能。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文化宣传。③文教支出的方式第一、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包括全额经费拨款(如公立中小学校)和定额经费拨款(如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政府所属的文化团体、私立教育机构)是对文教机构服务成本中经常费用的一种弥补方式。●专项拨款。如购置固定资产、专项科研经费等。是对文教机构专项费用的成本补偿。第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2)科技支出①财政支出用于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第一、公共商品或混合商品。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私人部门往往投资不足。第二、未来不确性。这种高风险,使科技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赛市场。第三、有益物品。一项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开发出来的。换言之,人们在一开始,并不知道某项科学技术的全部效用。6这必然妨碍人们的投资激励。第四、负外部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②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这是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来提供。●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这是一种混合商品,但由于其排它性,大多数应用科研机构都采用市场化管理,财政的责任是为他们提供适度的补助和奖励。●科技市场的管理。科技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专利制度。政府需承担这一制度运行成本。此外,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正当性管理,防止产生负外部性;也需要政府的支出。③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对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的经常费用的拨款。●专项拨款。对专项研究和设备的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④我国的科技支出(3)卫生支出①政府介入卫生支出的原因:市场失灵第一、不确定性。第二、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德风险”问题,即投保人因为投保而出现的不像未投资之前那样注意自身保健现象;二是“逆向选择”问题,即在一定的保费水平下,健康状况好的人会选择不投保,而健康状况差的人会选择投保,而保险公司为了维持财务平衡,不得不提高保费水平,而这又会赶走次健康的投保人,……于是保险市场不可能出现均衡。●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也容易引发市场失灵。第三、外部性。传染性疾病具有负外部性。因此,防疫和治疗传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第三、垄断。医疗市场的垄断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二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对医生、医院执业资格认定产业的垄断。这都会导致消费者接受的医疗服务价格偏离帕累托均衡价格。第五、公平。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基本人权,其中,生存权是人权的首要内涵。出于对人权的尊重,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对低收入者进行必要的治疗。7②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卫生医疗支出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属于私人商品,如一般性疾病的治疗。外部受益支出:属于混合商品。如传染病的防疫,如幼保健。卫生医疗支出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的事业费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支出(作为社会福利)医疗保险支出(作为社会保险)③我国的卫生支出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第二节社会(公共)投资支出一、公共投资(政府投资)的概念1、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公共投资是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投资的目的主要服务于弥补市场失效,维护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1)区别公共投资私人投资投资主体不同政府家庭、企业投资目的不同社会福利最大化私人利润最大化投资客体不同公共商品(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外溢收益多)私人商品(投资规模小,周期短,外溢收益少)融资方式不同政府融资自身积累或非政府融资(2)联系: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互动是指二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公共投资范围和对象需要随着私人投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政府是被动的,私人部门是主动的。二、公共投资支出的范围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公共投资不能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其确定的范围。关于公共投资的范围,理论上的认识有一个不8断深化的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崇尚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亚当·斯密把政府的投资限制在防务、司法、公共工程三个方面,即主张政府只提供纯公共商品上。到了20世纪上半期,凯恩斯从其“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积极干预从而将公共投资的范围,扩大到了有关国民经济全面的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从实践来看,不同的国家由于实行的经济体制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公共投资范围也不同。一般来讲,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投资范围大一些;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公共投资的范围要小一些,一般不进入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