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七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和特点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自从在西欧发源以后,不可阻挡地向全世界扩展。这种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从19世纪中叶起就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周期性循环,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繁荣、稳定与和解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26年绝大多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恢复到战前水平。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这给刚刚走出大战灾难中的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希望,以为可以像19世纪那样再享受即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灾难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了抛售股票的浪潮。平常每天股票交割量约为200-300万股,这一天则抛出了1280万股(这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以后的一个月内股票价格下跌40%,接着是连续三年的下降。1929-1932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55家股票的平均价格由252美元下降到61美元。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这场危机很快从金融财政领域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危机迅速波及严重依赖美国投资的德国和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英国,波及依靠农产品出口与外贸的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在资本主义大国中,法国是最晚卷入危机的国家。)这场危机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它的过程来看,它以财政信贷为起点,迅速扩展为工业、农业和商业危机;它从资本主义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全世界。第二,从破坏程度来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表现在,危机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造成的失业率之高,都是空前的。(以往历次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额最大的下降幅度为7%,而这次危机中这两项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6%和2/3)第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危机除了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和商业危机外,还出现了非常深刻的农业危机,导致农产品大量“过剩”和价格暴跌,进而导致大量农产品被销毁。(在这次危机中,成吨的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使之成为“银河”,大量的小麦、玉米代替煤用作燃料;与此同时,广大失业者却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第四,这次危机过后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经济复苏,危机过后直到1933年才进入“特种萧条”,1936年各国的生产刚有所回升,1937年下半年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二、危机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突出特征是生产过剩危机。主要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场危机之所以爆发,并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原因是: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例如,在1929年的美国,占5%的富人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全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第二,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工业部门也开工不足,从而导致大批工人失业。这也限制了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第三,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初级工业品尤其是农产品严重滞销,导致大量2积压。这就使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严重萎缩。第四,20世纪20年代股票投机盛行,股票发行面额大大超过社会上的资金,而股票价格稍稍下跌便促使股民抛售股票,使财政信贷成为美国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第五,欧美国家之间的债务和赔款问题,将双方的经济连成一体,一旦某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经济灾难后,其他国家则很难逃避。1924年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国向德国提供了大笔贷款,德国用这些贷款作为赔款支付给英、法等国,英法又用德国的赔款来偿还所欠美国的战债。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势必影响到德国,再影响到英、法等国。请看下图:英国三、危机的后果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使国际局势日趋动荡。第一,它严重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创历史记录的工人失业和农民破产问题。其中美国失业人数为1400多万。英国为近300万,均占劳动力的1/4;德国劳动者有约2/5的人完全失业,另有1/5的人只有临时性或半日工作,失业者达到600万人;法国由于是农业国,失业人数为85万,但农村中有许多半就业和隐蔽的失业者。各国遍布排队领取救济面包的人群以及大量来回游荡寻找工作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爆发了频繁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反政府运动,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第二,它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尽可能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在这些国家倾销工业品,增加税收;有的国家如日本还发动侵略战争。这就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强烈反对。如印度国大党于1929年12月首次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口号,中国、朝鲜、越南、埃及等国都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浪潮。第三,它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和货币战。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中商品提高关税,到1931年便引起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到1932年4月报复性的国家增加到76个。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举行英联邦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优惠制。法国采取限制输入的办法,保护本国市场。在货币战方面,1931年9月,在世界上最先使用金本位的英国(1916年)首先放弃了被认为对国际贸易有利的相对稳定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使英镑贬值近1/3。随后又0多个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为了不使英镑的世界地位完全丧失,从1931年11月起,英国和英联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英镑集团。与英国财政有密切联系的瑞典、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暹罗(泰国)、阿根廷、巴西等国也都参加了英镑集团。英镑集团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用英镑结算,成员国的货币同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并把大部分外支付赔款20亿美元德国德国支付战债26亿美元美国英国法国法国1924-1929年贷款为25亿美元3汇储存在伦敦。而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波兰等国则组成维持金本位的国家,以防止货币贬值。在这股货币战的浪潮中,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于1933年4月正式放弃金本位,宣布禁止黄金出口。1934年美国宣布美元贬值40%,并与菲律宾、加拿大以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美元集团。美元集团的基本内容与英镑集团大致相同。到1935年,世界很大部分地区分裂成5个货币集团:英镑区、美元区、金本位区、日元区以及德国统治下的外汇控制区。第四,它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使相关国家的矛盾更加激化。危机爆发后,德国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担心自己在德国的投资和贷款安全,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委员会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因得不到德国赔款,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英国等美国的其他债务国也仿效法国,从而更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国际金融更加不稳定。第五,它导致国际局势急剧恶化,使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寻找危机出路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分化。资源相对不足、殖民地很少的德国、意大利、日本,极力宣扬扩张理论,推行扩军备战政策,继意大利之后,德、日两国也在30年代公开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而美国、英国、法国则试图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范围内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来克服危机。这样,资本主义国家分化出两大对立集团。与此同时,苏联基本撇开了世界市场,成功地实施了五年计划,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独立于资本主义两大集团之外。由此,整个世界的主要大国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20世纪30年代,这三方力量中的任何两方之间,既有利害冲突,又互有需求,从而使国际关系的演进更加错综复杂。法西斯国家与非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未能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第二节罗斯福新政一、危机的突发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20世纪20年代随着经济的繁荣,美国绝大多数人乐观而自信。有的学者称:“1928年11月,美国人民憧憬着即将来临的经济的黄金时代而扬扬得意。共和国好象百事顺遂:政府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一个保证要消灭贫穷和继续执行导致美国繁荣政策的伟大舵手即将入主白宫。”(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ΟΟ年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当1929年10月经济危机爆发时,大多数领导人和企业家没有思想准备。作为这次危机的发源地,美国遭受到沉重打击。首先,在金融业方面,大量股票成为废纸,危机期间倒闭的银行有1万多家,占全国银行的49%。其次,在工业方面,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46%,退回到1913年的水平。第三,在农业方面,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暴跌:“到1932年夏季,农产品价格已跌到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3)以来的最低点,猪肉3分1磅,牛肉5分1磅,一只肥羊卖不到1元钱,牛奶2分钱1夸脱(1/4加仑),36公斤小麦只卖2角5分钱,糖3分1磅,1磅棉花只值5分钱,100公斤1箱的苹果个个完好只能卖4角钱。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有的州(如南达科他)决定用谷物作燃料取暖过冬。600万头小猪被杀掉,以保证价格不再继续下降。成吨倾倒牛奶于沟渠之中更是常见。农业危机的发展,使农业机械工业、橡胶工业、汽车工业、肥料工业都受到影响,从而更加深了工业危机。”(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9页)第四,在失业方面,1933年有140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1/4。第五,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人们普遍对政府和经济制度失去信任感而处于沮丧状态,各种各样的抗议运动遍及全国。1932年出现了退伍军人进军华盛顿的运动;美国甚至出现了诸如银衣社、白衣社、4褐衣社等法西斯组织,有的人还提出了“分享财富”的计划,主张将大资本家的财产充公。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美国人民的情绪在1931年和1932年发生了变化。人们满腹牢骚地怀疑:世界上这个最富裕的国家,怎么会对它的人民在垃圾堆寻找残羹剩饭或者粮仓近在咫尺而挨饿的情景无动于衷。疑团变成了怨恨和直接的行动。”(拉尔夫•德•贝茨:《1933-1973美国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所有这些都严重威胁者美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第六,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局面,胡佛总统虽然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但他基本上固守自由放任原则和个人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进行全面干预。与此同时,他对危机造成的严重局面视而不见。甚至在1930年5月宣布危机已经基本度过。胡佛的政策使人们大失所望,从而受到人们的无情嘲讽和攻击。正如中国的美国史专家邓蜀生所言:“美国历史上,很少有象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憎恶的。仅在1932年一年中,被地方执法官从被抵押而逾期未赎的住宅中赶走的家庭达27万3千户,到1933年(这一年胡佛告别白宫,把烂摊子留给了罗斯福)有100万个家庭无家可归。这些人住在大城市近郊的荒地上用破铁皮、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窝棚中。窝棚称为‘胡佛别墅’,窝棚区谓‘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叫做‘胡佛袋’,在公园长凳上过夜的流浪者身上盖的旧报纸叫做‘胡佛毯’;……饥饿农民吃的野兔叫做‘胡佛猪’……。”(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62页)二、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生平介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