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书法的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书法的鉴赏第一节书法的表现手段和风格一、汉字与书法(一)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书法是书写汉字的一门艺术,它与汉字的亲缘关系决定了汉字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汉字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上古时代伏羲氏画八卦用符号代表天、地、水、火等自然现象,从而发展为文字。也有人认为汉字是皇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造。这些都是上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据。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汉字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文化中,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刻划符号来记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图画文字应是我国文字最早的起源。今天看来,甲骨文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文字。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来看,总数约有4000多个单字。其中由简单的符号构成的字约占总字数的3‰,单体字大都是由人体部位、生活用具和自然界物象的形象符号所组成。甲骨文经过改革,演变成为大篆。因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于是也称籀文。由于大篆体的圆曲线条书写起来较为繁复,所以进入周代后,就逐渐向笔画较简单的小篆演变。秦始皇统一各国后,由其丞相李斯将当时六国不同的文字删订整理而制定了书写起来较简便的小篆,统一了文字,完成了中国象形文字的最后转化。小篆的笔划基本上都是粗细均匀的线条,虽然字形都抽象化了,但有些文字的图画性仍能依稀可见。由于秦时奏事繁多,小篆书写起来仍不大方便,需要更简便的文字。当时有一个狱吏程邈就将小篆的笔划和结构再行简化,又将圆转改为方折,书写起来就更方便。秦时办公事的小官叫“徒隶”,所以这种字体就被称为隶书。后来人们除正式书写时用小篆外,平时已经渐渐采用隶书。隶草是在秦末的实用中产生的,是章草的最初形态。章草起源于汉初,从西北出土的汉简中可看到很多纯熟的章草书体。说明章草是在西汉时由书写较为草率的隶书逐步发展而成的。章草写起来更加简便。现在流传有西汉史游的《急就章》。章草的用笔,仍沿袭隶书,字字独立而不相连绵,惟书势行气不断。章草后又演变为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古时也叫楷隶,又名真书。从汉晋的木简中可见那些字体和笔法已渐次具备了楷书的雏形,但还不是真正楷书的写法。直到东晋时,楷书和行书才流行起来。楷书在唐代得到了高度发展。东汉的张芝,将章草加以变化而成今草。今草把转折、竖、挑、撇、捺变为环转,书写时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脱离了隶书的痕迹。今草中笔意奔放,体势连绵,一泻而下,写起来更快的一派,称为狂草。行书繁荣于晋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较楷书流便,又不像草书那么难认,容易通行,所以称为行书。行书无一定的规则,伸缩性较大,字形变化也很多。可借助于楷、草的笔法来进行书法创作,发挥艺术效果。这是行书优于其他书体之处。以后楷、草和行诸体渐为社会所接受,应用得越来越普遍。中国汉字的书体是以文字的结构为归依的,从具有象形因素的甲骨、篆书到方块的隶书、楷书,再到流畅的草书、行书,实用性逐渐由强到弱,艺术性逐渐增强。汉字从象形转化到表意,从具象转化为抽象。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它是循着图画文字的基本道路发展的。象形文字演变为今文字,虽已无物象之形,但都是对自然物象进行提炼、概括、简化而成的,都是把实用与美的矛盾统一起来的结果。它始终保持了对自然和事物的某种最原始的摹拟关系,一直保持着象形的性质。后来中国文字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但是,骨子里头,还保留着这种精神。中国书家研究发展了这种精神,成为世界上独特的艺术。这种具有灵性的文字成为书法所借助的外在形式,即表现为可视性的线条、结构等。再把书法家的精神全部灌注其中,汉字就具有了生命力的象征,便升华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书法。(二)汉字的升华——书法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载体。书法家通过点、线的相互组合,用强弱、高低等有规则的节奏变化,使自然物象和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等得以充分表现,成为书法家情感外化的主要形式。在汉字发展到隶书之前,字形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线条单纯,书法艺术主要是表现字的结构造型。隶书产生以后,象形意味逐渐减少。原先的笔画经过粗细长短和收放波磔的处理,产生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笔画,字的结构虽日趋简化,点划形态逐渐丰富,这样就使中国书法艺术开始注重以多样线条的变化和空间构造来表现字形,从而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的艺术境界。以后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出现,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线条的表现能力。到隋唐时,字体的各种变化已经终止。书法艺术主要是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点划和结体的变化,创造出各式各样风格的流派。楷、行、草各体流行后,沿用至今,尤其是楷书和行书,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字体。一个民族的艺术必然体现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书法尤其如此。在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有两大基本的体系,一是自然物象说,一是人格象征说。前者用自然美来比喻、联想书法美的意蕴。后者则以某种人格来说明书法艺术的精神意味及艺术境界之高下。自然物象说主要盛行于魏晋六朝,唐代尚存余绪,至宋代几乎不见;到了清代,刘熙载提出了书既肇于自然,更由人复天的书如其人的理论,从而得以将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了以后者为核心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人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在《王制》中也说:“人最为天下贵也。”周秦之际的儒家经典《礼记》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到汉代,董仲舒更提出了“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古人认为人是万物精华的集中体现。所谓“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邵雍《观物·外篇》)书论中人格象征论的思想渊源大抵如此。古人用以论书法的词汇相当多的是表述和形容人格的,如雄壮、质朴、磊落、放纵、威猛、俊逸、妍美、中和、雍容、敦实、真淳、刚直、闲雅、轻媚等等。而书法审美理论中最重要的几对范畴形质与神采,气势与风韵,姿态与法度,亦无不与人格的象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人格象征意味是人类基于自身特殊的精神本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观念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使得富有灵性的汉字有了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内涵。当这种联想成为普遍的现象,成为一种有意识状态下的自觉行为时,书法就在更高一级的文化层次上成了人的生命形式的外化和人格精神的象征。这样,书法艺术的内涵就不仅是技巧的展现,也不仅是自然美的抽象和升华,而且也是人的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书法才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三)、书法的魅力——线条中国独具特色有着无穷魅力的书法艺术,千百年来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正如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所描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它们是通过什么因素来吸引书法家沉醉其中的呢?其中的因素固然不止一个,但线条的魅力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它是书法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书法家和观众心灵沟通的桥梁,离开了线条,就没有中国书法。古人认为,书法是由点画构成偏旁部首,再组合成汉字的书写艺术,这种认识论的基点是实用。他们认为书法应是实用的,而后才是艺术的。今人把书法看成是纯线条的艺术,在认识上至少有两点超越古人:一是拓宽了书法的含义;二是丰富了用笔的表现力。既然书法由线条组合成的艺术,那么,作为艺术,它与其他门类艺术在原理上是同理的。作为线条,它远比点画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只要在艺术原理上是合理的,那么,突破点画技法的束缚,关注线条组合的合理性,便是当代对书法的重大突破。基于这样的理解,再反观古人,对书法的认识将会更深刻。认识上的深刻,必定带来书法的发展。米芾的“臣书刷字”,在当时看来是对传统的反叛,而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已经是再传统不过的了,只不过他在二王的基础上多了些痛快和侧锋用笔。而赵孟兆页的“用笔千古不易”,违背了书法发展的原理,因为书法的发展主要通过线条(线条本身的用笔技巧)和线条的组合(结构、章法)来体现,线条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就是用笔技巧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线条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面运动,主要反映在速度节奏上;另一种是空间运动,主要反映在提按顿挫上。这两种运动相辅相承,几乎同时反映在一根线条的用笔上。有了这两种运动,才有了书法丰富的表现力。书法的情感就是通过线条的这两种运动形式体现出来。进而,人的个性、品格、审美理想都能在线条的运动中得到表现。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总是通过静止的点线痕迹去感受书家书写时的流动感,体验书家在书写时线条运动的情形,再通过线条运动的丰富变化来品察书家的心理效应和精神气质,就是常说的“字如其人”、“通过书品看人品”的理念。对于线条在运动中所能产生的情感因素,吕凤子先生有较为形象的论述:“凡属表现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清,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和热爱、或绝忿的线条。”1[1]书法家通过线条的刚柔、疾徐及有节奏的起伏往来,传达出自己心灵的情感思绪,映衬出自己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书法中的线条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而是使书法家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物象趋于统一的有生命感的线条,是一种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用这些带有情感思想的线条所构成的整幅作品,自然就有其精神魅力,也是书法的生命所在。二、书法风格的时代性书法风格的时代性主要是指书法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了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当代书法家林散之在其《书法选集》自序中写道:“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书法之变,犹为显著……时代不同,体制亦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亦因之而别。”根据书法发展变化的历史,借鉴前人关于唐、宋、元、明的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我们拟将中国书法史上的不同时代的主导风格特征归纳如下: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朝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商周时代书法的主导风格是尚象。它形象奇古,并含神秘、威重、粗犷、醇拙、瑰丽等于一体。这种风格美经春秋而延至战国。商周时代的文字,属于古文系统的大篆,它本身是“类物象形”的产物,其具象性异常明显。商周时代的书法美的尚象,最典型地反映在金文里,其中一个个字都或隐或显地表现出奇古粗拙的姿态。《宣和书谱·篆书序论》说:“篆书所来自远矣,其古文科斗之书,已见于鼎彝金石之传,其间多以形象为主,而文采未备也。”商周书法不但结体尚象,而且其整体的章法风格,在形式上也各随字形大小,使人顿生“各尽物形,奇古生动”之感。秦汉时代书法的主导风格尚势。它体势飞动,并含雄放、秀逸、骏发以及沉厚、劲健于一体。这一风格美延至三国时代,而以汉代为主。从西汉及东汉初的简牍隶书来看,其笔势分明表现为率意外露,恣意上挑,极意分飞的特点,当1[1]吕凤子:《中国书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然,其飞动之势还摆脱不了稚拙、疏略、粗放乃至生糙等状态。东汉隶碑出现后,则由生犷而雅致,由粗放而细腻,表现出典型的“八分”之势。这种溶进了不同程度沉劲、厚重因素的分势,波势,足以代表汉代书风的飞动之美。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说:“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指的就是这种体势飞动之美。在晋代,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晋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精神是哲学的,自由的,解放的。高谈老庄,手挥五弦,志轻轩冕,赏会山川,俯仰自得。晋人之韵,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孕育出来的。韵,就是气韵,风度。东晋书法,气韵绝俗,风度翩翩,它是那样的萧散,简远,超逸,平和,自然,蕴藉,然而又不乏力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流派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