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城市人口第一节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一、城市人口的概念1.城市人口:又称城镇人口或城镇居民,在中国还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2.有三种含义:①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②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③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2000年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采用建成区人口的概念。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二、城市人口的结构1.城市人口结构:又称城市人口构成,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2.分类按人口各种属性表现出的差别构成的比例分类:①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例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②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例如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文化结构、宗教结构、语言结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等3.城市人口要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年龄、性比、密度、分布、和行业特征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人口的结构。三、城市人口的数量1.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大小):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2.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因素: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即:Nt+1=Nt+B-D+I-E。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1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2如果不考虑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城市人口数量可简化为Nt+1=Nt+B-D。即城市人口的增长量为在单位时间内出生数减去死亡数。如果出生数多于死亡数,表现为正增长;出生数少于死亡数,表现为负增长;出生数等于死亡数,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出生率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自然经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与之相联系的人口生产是少育。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普及的地区,出生率低;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出生率高。死亡率是说明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该社会的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技术等发展水平。另外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与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的寿命、出生率、死亡率、转化率、迁移率等深受城市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人口越多,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越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年4月发布结果: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城乡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四、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1.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也称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各年龄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2.各龄级的划分方法一般按年龄将人口划分成:托幼年龄、中小学年龄、劳动年龄和老龄;或幼龄、中龄和老龄。3.年龄结构的类型,通常人口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老龄级个体比例最小,而幼龄级个体比例最大。在发展过程中年幼个体除了补充已死去的中龄和老龄的个体外,总有剩余,人口或种群数量增长;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稳定型:每个龄级的个体死亡数接近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人口处于相对稳定;3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大多是稳定型。衰退型:幼龄级个体数很少而老龄级个体数却相对较大,同时大多数已过生育龄。少数城市的人群中,老年人逐渐增加,如:上海、北京等城市。4.研究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意义年轻人口比例过大,则面临着人口教育,未来就业等社会问题;老龄人口比例过大,则有托养、保健和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所以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影响很大,通过城市人口年龄构成的分析研究,对预测城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利用程度及其潜力、教育设施计划、老年保健、医疗卫生等有重要意义。一个城市(或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0%,该城市(或国家)人口结构属于超老年型人口结构。若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60岁以上的人口达10%,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即每5各人奉养一位60岁及以上老人;在未来20年将变成2对1,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五、城市人口性比1.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人口性别构成):人口总数中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即性比=男人个体数/女人个体数;或以百分数表示。城市人口性别构成不仅与恋爱、结婚、家庭和人口再生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和规划有密切关系。城市中男女比例甚至各龄段男女比例应大体保持平衡,同时也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应与男女劳动力的比例大体相同。如果某个城市男女比例失调或某个年龄段比例相差较大,都将造成恋爱、婚姻、家庭等严重社会问题。如:重工业城市与轻工业城市存在的男女职工比例失衡;甚至在城市的某些区域,因工业布局形成重工业区与轻工业区男女职工比例失衡。世界人口的性别比,从全球来讲,男女两性的比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据联合国估计,1995年当世界人口达到56.55亿时,妇女28.12亿,占世界人口的49.63%,性别比为101.5。在发达地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妇女占人口的51.39%,性别比为94.5;在发展中地区,男性多于女性,妇女占人口的49.18%,性别比为103.3。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性别比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0。4虽然目前全世界的性别比例非常接近于1:1,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则差别很大。目前世界上最缺少女人的国家是卡塔尔,男女比例是1.9:1(男人比女人多九成);最缺少男人的国家是拉脱维亚,男女比例是0.85:1(女人比男人多近18%)。据拉脱维亚2006年统计,男女比例相差8%,差别居世界第一,即男女比为92:100。2005年,乌克兰男女人口比例为1000∶1165,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358万。2007年中国男女比例为120:100;2006年俄罗斯男女比例为1000∶1147,城市人口男女比例甚至达到了1000∶1167。俄罗斯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6700多万和7700多万,整整相差1000万,这个数字对俄罗斯1.4亿人口来说,是十分惊人的有。所不同的是,在乌克兰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由于男少女多,许多男人在婚后七八年就离家出走,另寻新欢;有的则是被第三者插足而拉走,所以,目前乌克兰的单亲母亲家庭很多。各个国家性别比例的差别,往往从某些角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历史等因素。导致一个国家男多女少的原因可能有:1、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导致溺弃女婴的现象严重,女婴和女孩的存活率低于男婴和男孩;2、重工业发达,吸引大量外国男性青工进入(卡塔尔多石油天然气);3、人口结构年轻;4、男性寿命与女性寿命接近,甚至高于女性寿命;5、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利用B超或其它技术做胎儿性别鉴定,然后选择性流产女性胎儿的现象,如得不到制止,将出现程度很重的男女比例失调。六、城市人口的密度1.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人/公里2或人/公顷2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城市内部某一区域居住人口的疏密程度。其指标常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口迁移等计划的参考依据。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是现代城市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2.城市人口过密化:又称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通常把城市问题表现突出的城市称为过密城市。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50km的实际城市化范围内,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过密化的倾向更显著,为10km。如东京、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积为东京城市化地域面积的40%。七、城市人口的分布1.城市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和增殖等要素。52.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分类:从空间上分为国际间的迁移、国内城市间的迁移、城乡间的迁移、城市内不同功能区的迁移等;从时间上分临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和永久性迁移;从迁移的原因分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主要目的:寻求好的工作、居住和其他活动环境;除此之外,战争、自然灾害和政策造成人口被动迁移。3.人口城市化:即城乡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人口城市化发展主要有途径: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就地转化城市人口。4.人口城市规划: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任务:根据人口情况和人口容量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性质、职能;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确定城市功能分区;研究与确定城市的建筑层次格局及居民密度;对城市的主体风格、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绿化等统筹安排与实施。5.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城市人口分布较大比重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城市人口规划、不同城市的发展区对人口的吸收力和人的职业习惯等影响,自然种群的分布格局都不符合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的分布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下的超集群型分布。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分类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1.基本人口:基本人口指对外服务的工矿交通企业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它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2.服务人口:指为城市内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文教、医疗、商业单位的在册人员。3.被托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未参加工作的和丧失劳动力的人员。6二、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分类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生产性劳动人口:含工业职工、基本建设职工、农林水利职工、交通邮电职工;中国城市一般以18-55岁(女)和18-60岁(男)为劳动年龄人口。非生产性劳动人口:商业服务系统职工,城市公用事业职工,科教、文化、卫生部门职工,金融部门职工,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等。非劳动人口:除上述两类以外的不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意义:人口职业结构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布情况。三、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类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又称城市人口智力构成,主要指各种学历的人口数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例或占七岁以上人口数的比例。根据城市人口文化构成来分类的方法叫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类。研究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类的意义:城市人口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直接关系,它反映城市的职能和效益。一般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城市人口文化水平高。文化结构对于人在劳动中能否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合理的交换,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着巨大作用。城市人口的文化构成及分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