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增长极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增长极理论第一节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在20世纪40~50年代这段时间里,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一国经济时评平衡增长的大论战,经济曾展理论在这一论战中脱颖而出。•法国的区域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oux)在《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1950)和《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等著述中,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均衡增长观点,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关系”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佩鲁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过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起因(行业)在一些区域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较快,并且能对周围区域产生腐蚀推动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先增长,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因此,佩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均衡的,存在着极化效应。•在经济不均衡增长的过程中,创新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支配作用•增长极理论以“不平等的动力学”或“支配说”为基础。•佩鲁指出,社会是一个不同质的集合体,由于各种因素,社会集合体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支配关系”。•所谓支配就是指当存在着甲、乙两个经济单位时,若甲对乙产生一种影响,而乙对甲不能产生相反的影响或者乙对甲无法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时,则称甲为支配单位,乙为被支配单位。•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于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不平等的动态过程。•增长极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理空间无关。因此,在佩鲁看来,增长极是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它不是一个区位,而是位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者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增长,因此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二、经济空间•佩鲁虽也适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便是经济社会中各种组成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可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的,是指的工业部门,而不是指工业部门的空间形式,即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区域。•从一般、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力场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联合的一定范围的力所作用的场。•在经济空间中,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形成了支配作用。•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作为计划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作为受力场或者增长中心的经济空间。•他着重分析的是最后一种类型,认为这类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由一些极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亦即,每个中心的作用范围相互交叉,不受界限的限制。•三、经济增长与增长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从作为受力场或增长中心的经济空间入手,以非总量的方法来按票发展计划,将国民经济按地理分为不同的部门、行业和项目,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区域。因为各方面的不同而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的。因为某些有增长能力的主导部门或行业在一些区域的集聚和优先发展形成了恰似“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极不仅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在所在的部门或区域中发挥支配作用,并以其推动效应即吸引和扩散能力进一步推动所在部门、周边地区甚至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并且佩鲁认为,产生这种推动作用主要在于创新能力在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具有创新能力的增长极将成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一般表现为具有特殊性质的一个或多个推进型企业。•增长极具有吸收和扩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形成聚集经济效果。•四、增长极形成的条件•1、有长信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人才•2、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3、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节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增长极理论做了补充和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1)佩鲁提出的增长极概念比较模糊,为了明确其概念,区域经济学家拉苏恩(J.R.Lasuen)进一步结束了这一理论的内容。指出了增长极与组织空间(organizationspace)之间的关系。其中心思想是:•ⅰ增长极是由一系列经济多动组成;•ⅱ这些活动通过投入、产出联系被优化地组成一个整体;•ⅲ通常它们围绕着一个先行部门或者是推进性的行业集群成块;•ⅳ在地理上它们有集群性;•ⅴ一个先行部门和一组先行部门,随后是诱导城市活动的整个集团会成为创新的中心,它们采纳创新、扩散创新;•ⅵ这一类经济活动中心的增长速度比该区以外的经济活动的中心增长要快。•(2)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及“回流效应”和“传播效应”来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欠发达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理论。•(3)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与缪尔达尔类似的观点,即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指出:尽管这两种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通过“联系效应”来解释不平衡增长进而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反驳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平衡发展理论。他提出在区域增长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在乘数效应,即增长在区域早期发展得通过作为投资诱因的企业间联系,提供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虽然反驳平衡发展理论,但也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作用会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还主张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必要干预。•(4)布德维尔在佩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转化为空间单位的增长极理论模型。指出,经济空间不仅包括佩鲁所说的经济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了地理结构或区位关系。•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为标志。•以克鲁格曼、迪克斯特、斯蒂格利茨、藤田昌久为代表。•新经济地理学以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多样化需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关于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中或扩散结果的关东店。•从经济发展的空间角度而言,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相互作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根本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集聚经济源于报酬递增以及产业集聚随运输成本的非线性变化,突破了以往的“集聚经济导致集聚”的循环论证。第三节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于评价•增长极理论的出现引起了区域规划界的广泛注意,人们寄希望于增长极可以解决不发达地区、衰退地区的增长问题以及发达地区的过度集中问题。•一、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增长极理论的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增长极”;二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鼓励和补贴创新型企业和推进型企业的发展,主动建立“增长极”。•从20世纪50年代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中均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在我国,有学者指出,对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采取“效益优先”原则,首先在具有增长潜力的地点集中投资,通过极化效应使这些城镇称为增长中心,然后再通过政府的干预强化增长中心的扩散效应。从现实来看,这一理论的应用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比较突出,而传播效应却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以“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二、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增长极理论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的流派。•这一理论采用动态的非均衡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极化与扩散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危害性,并强调了政府干预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借鉴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对于全面认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区域经济政策对中西部发展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增长极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加速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加剧了区域经济差距。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