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种分法属于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A.三次产业分类法B.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C.霍夫曼分类法D.钱纳里——泰勒分类法2.下列哪些话描述的是交易性质的维度?A.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B.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C.交易发生的频率D.交易发生的空间差异性3.下列关于日本人本主义企业理论中企业性质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A.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社会性存在;B.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C.企业是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D.企业作为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处于一个管理组织的支配之下。4.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特点包括:A.产业集中度很低B.没有替代产品C.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D.完备信息5.以产量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A.古诺模型B.伯特兰德模型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D.豪泰林模型6.下列哪位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A.赤松要B.库兹涅茨C.克拉克D.里昂剔夫7.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包括:A.供给结构优化B.需求结构优化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8.政府规制具有以下特点:2A.规制的主体是政府B.规制的客体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但主要是企业C.规制对市场交易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D.规制的执行是有成本的。9.对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三种解释是:A.市场失灵说B.赶超战略说C.国际竞争说D.政府监督说10.产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包括:A.福利经济学原则B.生产力标准C.综合效益标准D.国际竞争力标准二、名词解释(5题,每题6分,共30分)1.马歇尔冲突2.范围经济3.静态竞争4.配第—克拉克定律5.产业结构优化三、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1.产业的含义有哪些?2.分析“人为为人”观在竞争策略行为中的运用。3.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四、论述题(1题,20分)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BC3.ABCD4.ACD5.A6.A7.ABCD8.ABCD9.ABC10.ABCD二、名词解释1.歇尔冲突3“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2.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这种情况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冲突时可能会发生。当然范围经济也可以一般化到多产品企业。3.静态竞争所谓静态竞争,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作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竞争模式。包括以古诺模型为代表的产量决策行为,以伯特兰德模型为代表德价格决策行为和以豪泰林模型为代表的产品决策行为。4.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5.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三、简答题1.产业的含义有哪些?(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6)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2.分析“人为为人”观在竞争策略行为中的运用。“人为为人”一句话概括了所有促进协作型竞争产生和存续的文化本质,可以说“人为为人”是为了达到最优均衡中的合作而必须具有的文化或“知识结构”。“人为为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根本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4道德基础是“责任感”,一种具有责任感的信誉对参与交换的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最根本的竞争力。“人为为人”的文化正是培养“信誉”这种根本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人为为人”正是现代市场竞争新趋势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唯有其才能保障竞争的有序和有效,促进社会效益的最优。这就是竞争的根本原则。在当今产业市场中,协作型竞争已越来越为各大企业集团所重视。协作型的竞争需要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一种文化的支持,“人为为人”文化正是协作型的竞争所需要的、有效的合作型文化。3.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映在产出量的变化上。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的长短,往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如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库存”的存在而发生的。在需求增加时,多半首先反映在库存的减少上。这样,由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动导致的波及效果,由于库存的存在而被中断或减弱。反过来,当库存不足以满足波及要求的需求增加,而生产又不能马上增加时,需求变动造成的波及效果可能表现为价格的上升。显然,上述库存的缓冲作用表现在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的库存栏里,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矩阵是无法反映这种经济变动的。因此,在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要考虑时滞现象,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四、论述题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2)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3)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4)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5)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