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生-消化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消化系统第一节一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吸收:消化管内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大消化腺: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第二节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一胃1胃的位置和形态位置形态前、后壁:入口: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幽门(与十二指相连)。上缘:胃小弯(较短,凹向右上方较短);下缘:胃大弯(较长,凹向左下方。)胃可分为四部分:贲门部;胃底(在贲门左上方膨出的部分)胃体(胃的中间部分);幽门部(胃窦)。2胃壁的结构特点(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层构成。)(1)粘膜:分三层---上皮、固有层和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分泌粘液。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内含大量胃腺。腺体按所在部位分:贲门腺:位于贲门部其腺细胞分泌粘液和溶菌酶幽门腺:位于幽门部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它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构成。主细胞(胃酶细胞):数量多,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质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细胞):数量少,细胞较大呈圆形或锥体形,核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胞质嗜酸性。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颈粘液细胞:数量最少,细胞呈柱状,分布在腺颈处。分泌:粘液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2)肌层:较厚,有三层平滑肌,分为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环行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扩约肌。二小肠小肠壁的组织结构特点:小肠壁的组成: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粘膜:其上有许多环行皱襞和绒毛,固有层中有大量肠腺和淋巴组织。1环行皱襞:是小肠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而成。2肠绒毛:为粘膜表面许多细小的柱状突起,长约0.5~1.5mm。组成:粘膜上皮:A吸收细胞:数量多,高柱状,其表面有纹状缘。B杯状细胞:数量少,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粘液。固有层:中央乳糜管---肠绒毛中央有1~2条纵贯绒毛全长的毛细淋巴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散在的纵行平滑肌。该管管壁通透性大,大分子脂肪酸易进入管内。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单糖和水溶性位置进入毛细管内。平滑肌收缩,可使肠绒毛产生伸缩运动,促进物质吸收和血液、淋巴运行。3肠腺: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的管状腺。分泌:小肠液,内含多种消化酶。4淋巴组织:小肠固有层内散布有许多淋巴组织,为人体防御机构。三消化腺1肝(1)肝的组织结构肝小叶:它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面棱柱体,其结构有中央静脉、肝板、肝窦和胆小管等。A.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纵贯肝小叶。B.肝板:是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成板状的结构。C.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为扩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利于肝细胞与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D.胆小管:是肝板内向邻肝细胞之间的微细管道,起管壁是肝细胞膜。(2)胆囊胆囊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呈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功能:贮存、浓缩胆汁的功能。2胰胰的组织结构: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和导管组成。分泌:胰液。内分泌部(胰岛):(是分布于腺泡之间的许多内分泌细胞团。)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量最多,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3唾液腺组成: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功能:分泌唾液成分:第三节消化与吸收消化方式:机械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搅拌,与消化液混合并沿消化管推进的过程。化学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液:是由消化腺和消化管粘膜所分泌的液体,其成分主要为水、无机物和以消化酶为主的有机物。消化酶:是消化腺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能使大分子物质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一、消化作用(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分泌部位: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物理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pH6.6~7.1)的液体。分泌量:1~1.5L成分:水(占99%)、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钠、钾、氯、钙等。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便于吞咽,并引起味觉,还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淀粉酶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唾液的分泌调节:神经调节二.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有序的舒缩所形成的反射动作,受意识控制。三.吞咽:是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迸入胃的动作。(二)胃内的消化1.胃液的分泌1)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分泌部位:胃腺物理性质:无色、强酸性(pH0.9~1.5)液体。分泌量:约1.5~2.5L。成分:由大量水分、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粘液和钠、钾、氯等组成。作用:盐酸(胃酸)分泌部位:胃底腺壁细胞存在形式:游离酸、结合酸。作用:A、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B、杀菌C、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D、促Fe2+和Ca2+的吸收E、有利于蛋白质的分解过多或过少:胃蛋白酶原分泌部位:胃底腺主细胞作用:在强酸(最适pH2)环境中使蛋白质水解为示、胨和少量氨基酸。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示和胨Ph2活性最强—Ph5失活内因子分泌部位:胃底腺壁细胞作用:在胃内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不被破坏,并促进其吸收。粘液分泌部位:由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底腺颈粘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可防止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粘液屏障:胃粘膜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筒称粘液屏障作用:该屏障使胃粘膜表面处于中性或偏碱状态,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侵蚀。胃粘膜屏障:由胃粘膜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和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种脂蛋白层。作用:具有防止H+由胃腔侵入粘膜内以及防止Na+从粘膜内向胃腔扩散。2胃的运动(1)胃运动主要形式1).胃的容受性舒张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意义:大量食物摄入,而胃内压保持不变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称紧张性收缩。此种收缩使胃保持一定紧张性,有助于保持胃的形态和位置。3)蠕动:消化管平滑肌顺序收缩所产生的波形运动称糯动。蠕动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通过幽门迸入十二指肠。(推动食物由胃中部进入十二指肠)(2)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定义: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胃排空。动力:胃肠间的压力差(排空动力——胃运动---蠕动;排空阻力---十二指肠因素)。时间:4~6小时(混合食物,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糖蛋白质脂肪)(3)呕吐:定义:是将胃和肠内容物经过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称呕吐。中枢:延髓感受部位:舌根、咽、胃、肠以及胆总管和腹膜等处的感受器(机械与化学刺激)。(三)小肠内的消化1、小肠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1)紧张性收缩作用:有助于肠腔内容物的混合似及向前推进的基础压力。(2)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牲收缩和舒张的活动,称分节运动。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同时,使食糜与肠粘膜接触增多,有利于吸收。(3)蠕动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2胰液分泌部位:胰腺外分泌部物理性质:无色、碱性(pH7.8~8.4)液体。分泌量: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1~2L。成分: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作用:A.HCO3(碳酸氢盐):1)中和HCl,保护肠黏膜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B.胰酶(胰液中的消化酶最全面,是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1)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2)胰脂肪酶: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3)蛋白酶原(多肽、氨基酸)胰蛋白酶原(肠激酶、HCl、自身激活)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激活)当胰液分泌过少或缺乏时:将出现消化不良,待别是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胰腺炎:当胰腺受损或胰腺导管阻塞时,大量胰液进入损伤的胰腺粗织中,胰液中的蛋白酶原被激活,消化胰组织本身,出现急性胰腺炎。3胆汁分泌部位:肝细胞分泌量:0.8~1L/天物理性质:浓稠有苦味、有色的液体,肝胆汁呈金黄或橘黄色,胆囊胆汁呈浓绿色。成分:A.H2O.B.无机盐C.有机物: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作用:A.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B.促脂肪吸收(F):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C.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4小肠液分泌部位:小肠腺物理性质:无色、弱碱性(pH7.6)液体。分泌量:每日约1~3L。成分:除水和无机盐外,含有多种消化酶。作用: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双糖酶:分解双糖为单糖肠肽酶:分解多肽为氨基酸肠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四)粪便的形成和排便活动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传入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排便中枢大脑皮层、脊髓骶段传出神经盆神经(+)阴部神经(-)效应器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排便二吸收作用(一)吸收部位1部位:主要是小肠口腔:不吸收胃:仅吸收少量的H2O和酒精小肠:空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回肠:只吸收胆盐、2原因:1).吸收面积大2).食物停留时间长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机物的吸收1.糖:单糖形式、继发2.蛋白质:AA形式、继发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3.脂肪:转运方式较复杂,经淋巴途径(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其甘油和较小分子的脂肪酸溶于水,可直接吸收入血,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脂肪酸则通过中央乳糜管进入淋巴循环。)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经过消化可直接吸收入。1.H2O的吸收:被动(渗透作用)2.无机盐的吸收1).Na+:主动2).Fe3+:必须是2+,VitC、HCl促其吸收3).Ca2+:VitD、脂肪、HCl促其吸收第四节消化活动的调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