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CirculationSystem)第一节概述(General)一、循环:各种液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和交换的过程。循环系统:包括(彩图6)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管系统(淋巴循环)两部分。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活动;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1、淋巴循环:营养成分(小肠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脾组织液回流静脉、清除异物、生成淋巴细胞并参与免疫调控(见§5,P167-168)2、血液循环(BloodCirculation):2.1基本构件及功能心脏:动力器官(泵作用)血管:运输管道(动、静、毛细血管)瓣膜:控制血流方向血液:携带并交换物质2.2主要任务:将运输和养分进出组织器官,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运送物质(气体、养分、代谢产物、功能因子)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调整血流量,及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配比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等A、体循环(SystemicCirculation):左心室(leftventricle)主动脉(aorta)流经全身组织器官上、下腔静脉右心房(rightatrium)出去的是a血;进入的是v血B、肺循环(PulmonaryCirculation):右心室(rightventricle)肺动脉干(pulmonarytruck)pulmonaryarterial肺泡(气体交换)左心房(leftatrium)出去的是v血;进入的是a血第二节心脏(Heart,Cardiac-)一、心脏解剖*1、位置与形态:左胸前区,心尖位于左前下方本人拳头大小锥形2、基本结构:图Jin2-8,9,17,222.1心脏区域划分心腔:图Jin2-10左(心,体循环)与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连接右(心,肺循环)与肺动脉,肺静脉连接上:心房血液流入下:心室血液流出右心:图Jin2-19,20;左心:图Jin2-212.2瓣膜系统:防止血液回流房室间:二尖瓣左房室瓣(atrio-ventricularvalves)三尖瓣右房室瓣(心、动脉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半月瓣,semilunarvalves)2.3传导系统:心脏跳动的起博装置,包括:窦房结(正常起博点,pacemakar)、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purkinje)3、心壁:三层心内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表面光滑,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心肌:主要由心肌细胞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心外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组织组成,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二、心脏生理特点*1、概念:类似水泵作用。能自动地、节律地发生兴奋和收缩。以推动血液循环。2、基本特点:4个2.1电生理特点:A、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组织对刺激产生冲动/反映的现象/能力阈刺激:使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包括:阈上刺激、阈下刺激表达方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兴奋周期:绝对不应期心肌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相对不应期心肌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超常期心肌对低于阈值的刺激产生反应B、自律性(自动节律性,automaticrhythmicity):由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自身电化学变化而自动节律地产生兴奋。自律组织:同前自律性最高部位:窦房结正常起博点窦性节律其它自律组织:潜在起博点异位节律C、传导性(conductibvity):兴奋沿着肌细胞膜想周边扩展的能力传导途径传导速度2.2收缩性(contractility):机械性能。是一种兴奋---收缩耦联的现象。即心肌兴奋时,细胞膜动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动作电位扩散而导致心肌收缩。“全或无”现象:阈上刺激引起心肌细胞同等幅度的收缩阈下刺激不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反应意义:肌群同步收缩,不会产生节律异常。三、心动周期(cyclicactionofheart,cardiaccycle)1、概念: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为一个周期。过程: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0.7s)心室收缩(0.35s)心室舒张(0.15s)心房收缩2、心脏射血和冲盈过程:心脏通过有节律的舒张-收缩活动,不断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动脉的过程。分为8期,即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舒张前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冲盈期减慢冲盈期房缩期3、心音#: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听诊部位:胸前区。每个心动周期主要听到两个心音。第一心音:心缩期,心室开始收缩。表示:心肌收缩能力,房室瓣机能状态特点:声调低(浊音,频率40-60t/min),时间长(0.14-0.16s)第二心音: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表示:半月瓣的机能状态特点:时间短(0.08s),频率较高(60-100t/min)第三心音:频率为20-40t/min的微小声音第四心音:心房音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myocardialbioelectricphenomena,见CD)与骨骼肌细胞一样,在静息和活动时伴有生物电变化。4.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又称跨膜电位(membranepotential),是由K+外流造成4.2动作电位(actingpotential):2个过程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迅速下降复极化(repolarization):4期,膜电位的恢复4.3自律细胞(autorhythmiccell)跨膜电位:自动去极化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图机(electrocardiograph)A、定义: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躯体一定部位并记录下来的心电变化波形。B、波段及生理意义:5个。P波:心房兴奋时的电位变化,0.08-0.11sQRS波:心室兴奋时的电位变化,0.06-0.1s(去极化)T波:心室复极化时(舒张)的电位变化,0.05-0.25s,波形缓慢而均匀P-R间期:房室传导期间,0.1-0.2sS-T段:心室肌处于完全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平直四、衡量心功能的指标1、心率(heartrate)#: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频率。平均值:75t/min生理范围:60-100t/min窦性心动过速:100t/min窦性心动过缓:60t/min(但心率整齐)2、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cardiacoutput)2.1心输出量定义:心室收缩时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每分心输出量(minutevolume):正常成年男子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平均值:5000ml/min范围:4500-6000ml/min剧烈运动:25000-35000ml/min女性平均低:10%每博心输出量(strokevolume):安静状态下的每次心输出量。平均值:70ml/once范围:60-80ml/once体、肺循环心输出量比较:同期接受的回流血量大致相同但左心心输出量比右心略高1-2%2.2影响因素A、心脏射血能力:心率:每博心频率(输出量一定时,频率高射血量大)心肌收缩能力:心脏冲盈程度心肌纤维初长度心肌收缩力量B、静脉回流量:取决于体循环与右心房之间的压力差循环系统中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比例第三节血管(Vessels)一、概念:1、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系统。根据血流方向和管壁结构特点,分为动脉(artery)、毛细血管(capillary)、和静脉(vein)2、分布规律:左右对称性与器官的机能相适应走向多与长轴并行,并与神经同行在活动部位和某些器官处形成血管网和弓二、血管分类、结构、功能和分布1、分类、结构、功能1.1、动脉(artery):是血液由心脏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管道。结构特点:管壁厚、弹性大、坚韧。管壁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随着分枝,口径逐渐变小,管壁逐渐变薄。A、主、大动脉:管壁厚、坚韧(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被动扩张时,容量增大,暂时储存部分血液弹性回缩力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B、中、小动脉:内管径约20-30m,血流阻力大,形成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分配血管,distributionvessel)。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C、微动脉:是小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过渡形式(阻力血管,resistancevessel)。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1.2、毛细血管(capillary):体内分部最广,口径最小,10m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极大的通透性,是管内血液与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交换血管,exchangevessel)。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动脉,管径约8~10μm,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于全身各处。在代谢较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毛细血管网较为稠密,而于代谢较低的器官(如肌腱、平滑肌等)则较为稀疏,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毛细血管的构造基本相同。但电镜下,不同器官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在结构上有所差异。据此,可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1、连续型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连续型毛细血管较多见,分布于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肺等器官内。其管壁特点是由一层连续性内皮和外周完整的基膜构成。周细胞处的基膜分成两层包绕周细胞。内皮细胞周边部薄,胞核部较厚,并凸管腔。质内除有一般的细胞器外,尚可见到较多的吞饮小泡。相邻细胞间可见到间断的紧密连接。2、有孔型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有孔型毛细血管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等。其结构特点是内皮细胞无核处甚薄,有许多贯通细胞全层的小孔,一般孔的直径为60~100nm,有的孔上有薄的隔膜封闭,厚度为4~6nm。有些毛细血管如肾血管球孔上无隔膜。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很少,基膜连续,周细胞较少。相邻细胞之间也为紧密连接形式。3、血窦(sinusoid)是指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中的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又称窦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缝隙,基膜不连续甚至缺如,周细胞较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