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2006年8号台风“桑美”导致全省14个县市145.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57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2008年13号台风“韦帕”造成福建省10个县市,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的出发,决定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三北工程,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领导集体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重要关头,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稳定并拓宽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经常出现沙尘暴,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三北地区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十几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休,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据三北地区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构成严峻威胁。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cm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成了中华民族的心复之患。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庞大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7亿,占三北地区总人口的11.9%。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我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公里。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3、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域哉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二、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特别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速度,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一)大力推进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需要。沿海防护林除了具有森林所固有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外,还具有护堤固坡、消浪减灾、抗御风暴潮及有效减少农畜渔业损失的作用,防灾减灾的效果非常明显。国家已经把防护林建设作为沿海地区防御减灾、节能减排的最重要措施,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是大势所趋。2.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是唐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确保沿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极。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而且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要在今后的统筹发展中予以倾斜和侧重。3.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高于全市农村的平均水平,但在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必然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绿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4.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需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涵盖着现代林业的全部内涵,是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长防林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群众生活比较富裕的地区,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的巨大威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威胁性日益增大;沿海地区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华侨、港澳台胞及国际友人来此投资,是福建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一个地方要吸引投资已不仅仅要比优惠政策,而且更重要的是比生态、比环境。因此,必须加快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起沿海地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是沿海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障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据最新调查结果,1、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和43%,比上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增加2.47和3.09个百分点。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土壤流失量显著下降,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许多县(市)水土流失恶化状况已得到初步控制,部分省市沙化、石漠化速度开始下降,不少昔日被泥沙淤积的河床已明显刷深,很多干涸多年的小溪恢复了清流,减少了水库泥沙的淤积,维护了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局部地区出现了山川秀美的新景观。2、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增收。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自然灾害的种类,营造了功能各异的防护林,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屏障,增强了抵御台风、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农田防护林为重要内容的平原绿化工程,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400多万公顷,控制率提高到74%,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过去一些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已绿树成荫、林茂粮丰,农业生态屏障初步建成。通过实地观测,已建成的农田林网内,由于农作物生长条件改善,粮食亩产增加10%—20%。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把工程建设同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使工程区活立木蓄积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依托森林资源,不仅带动了养殖、种植业发展,而且促进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培植了地方财源,增加了农民收入。4、防护林工程对全国生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树立了中国政府改善环境、造福人民的良好形象。长江、沿海、太行山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之一,在工程建设思路、组织形式、工程管理、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为我国大规模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路子,发挥了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向国际上宣传我国政府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