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各位游客: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全长1794公里,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业,孕育了运河两岸无数城市、乡村的繁华与富庶。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御码头】游客们:今天我们将循着千年运河的足迹,以运河沿岸风光为主要观赏点,从南到北,来依次参观“御码头、乾隆舫、江涨桥、卖鱼桥、富义仓、香积寺、大兜路历史街区、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伞、扇、刀剪剑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拱宸桥、运河天地、浙窑公园”等一系列具有浓厚运河文化元素的景观。首先,我们以运河御码头为起点,开始今天的行程。2说起御码头,一个“御”字理所当然地把它和与皇帝联系了起来。相传位于湖墅南路江涨桥旁运河边上的御码头,就是乾隆皇帝坐船来杭州时,上岸换乘车马进城的第一个落脚点。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从1751年开始,至1784年为止,曾六下江南。乾隆南巡,其中前四次带了皇太后、皇后和众多妃嫔,随同的王公大臣,章京侍卫官员等多达2500多人,巡幸的船队有1000多艘,首尾相连、旌旗招展。每次南巡前,都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早有“打前站”的官员沿途勘察道路,修桥铺路,修葺行宫。巡幸所经过三十里外的地方,地方文武百官都要身穿朝服前来接驾。到了御码头一带,更是呈现一派盛世太平的繁荣景象,迎接皇上的彩棚,用红黄两色绸带搭建,棚内焚香、燃灯,灯火彻夜通明,百姓们“巷舞衢歌”。乾隆六次南巡,花费的开支达2000多万两白银,消耗之大,浪费之多,时间之长,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请看,在御码头旁的一堵大理石墙上,有一幅长约50米的浮雕,向人们形象地呈现了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空前盛况。【乾隆舫】瞧!御码头往北的河道一侧,有一座大型的龙舟画舫,古色古香,华贵绚丽,这就是按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所乘“宝莲航御舟”的外型式样精心制造的“乾隆舫”。它参照了历史图片资料,分上下四层,外观极像停泊在水上的一艘豪华古龙舟,跳板、锚链、船舷、舵仓一应俱全,从外表看不出与其它航船有什么不同,差别在于“任凭风吹浪打,此船岿然不动”,画舫虽卧于水中,其实船底与地基是紧紧相连的,严格的讲,它只是一幢别具一格的四层楼房。乾隆画舫实际是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身的综合接待场所,内有雅间、卡拉OK,现代设备应有尽有,联匾字画随处可见,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身穿旗袍的服务小姐热情周到,菜肴味道颇具“御膳”特色。【江涨桥】乾隆舫旁的这座桥叫江涨桥。早在北宋时期,桥名就有记载,“江涨”顾名思义,就是指钱塘江的大潮来临,大雾弥天,云气涨满,一直涨到此地而得名,古时候湖墅八景中,曾有“江桥暮雨”一景,指的是指傍晚时分,江涨桥上暮雨潇潇,炊烟袅袅,渔舟唱晚,倦飞的鸬鸟也已归巢,一幅绝美的“运河人家桥畔图”。3江涨桥附近以前是有名的货物集散码头,南宋时期,“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分布于大运河两岸,人流不息。卖鱼的,卖米的,卖酱油的,形成了繁华的交易市场。如今,这里也是拱墅区的商贸、旅游、文化的中心地带,著名的信义坊商业步行街就建立在附近。提起江涨桥古时候的美景,我们不妨从明代著名词人聂大年的《临江仙,江桥暮雨》中来感悟其意境:“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郊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飞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漾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词人通过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古时江涨桥一带水天一色的美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当暮色降临,潮水上涨,运河两岸雾气霭霭,烟云密布,一叶小舟,似隐似现,投林的飞燕在浓雾中被打湿了翅膀,晚归的樵夫背着沉重的柴担,小心翼翼地走在湿滑的下山路上。远处传来了寺庙里的钟声,两岸的芦苇,随风摇曳,这是一幅多么具有诗情的图画啊。江涨桥原是座三孔古石桥,原桥早在元末就已坍塌。明宣德年间重建时,仍为三孔石拱桥。民国年间加固,改为混泥土桥面,1995年被拆除。今天我们看到的江涨桥,是在原桥址偏北点一处地方新建的,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桥。建成后的江涨桥,20几年来由于桥的负重过大,在2006年2月21日又开始封桥修缮,并用重型钢材加固桥体,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延长其服役期限,增加其景点功能。今天看来,结合其历史地位,回忆其民间典故,江涨桥就更有韵味了。【卖鱼桥】江涨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卖鱼桥,它的名声要大得多。从名字可以看出,这里当年是杭州最大的渔市,运河上的储运中心,外乡水产大多运到这里卸货。卖鱼桥最早的名字叫归锦桥,当地有的百姓也叫它通市桥,此桥位于湖墅路中间,西有草营巷,北有信义巷,又于华光桥相对,余杭塘河自西向东流经此桥汇入大运河。提起归锦桥,根据《湖墅小志》记载,明英宗朱祁镇帝的正统年间,这里出了个名叫夏时正的进士,高风清正,从不趋炎附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夏时正官居大理寺正卿。但朱见深是个昏君,当政期间,朝纲混乱,宦臣专权,妖僧术士祸乱后宫,大臣们为了自保前程,在群魔乱舞的小人面前有的唯唯诺诺,有的敬而远之,只有夏时正不随波逐流,针对时弊,多次上奏,希望皇上励精图4治,重振朝纲,然而明宪宗置若罔闻,夏时正毅然辞官,回家隐居,所以这一带除有归锦桥与之归隐有关外,还有“夏罢弄”及“罢归弄”都以夏官归隐而得名。【富义仓】前面就是富义仓,它位于拱墅区偏南方向。它是清朝时期营建的,当时水运比较发达,特别是江南一带进京的贡粮,大多数都由大运河漕运运到京城,所以,运河两端京杭两地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储粮仓,像离通州最近的北京内城东直门内就有:北新仓、南新仓、新太仓、禄米仓等国字号的粮仓,至今那里很多胡同还以粮仓的名字命名。杭州也一样,有永济仓、盐义仓、富义仓、仁和仓等分布在运河两岸,至今同样有很多地名叫原来所在粮仓的名字,如: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等等。富义仓是当时最大的粮仓,年吞吐量多达几十万担,对日常百姓的粮米供应及贡粮储备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拱墅区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货物集散地,是江南供物漕运的起点,来往运输十分繁忙。如今,随着先进粮米仓储机制的建立,古老的米粮仓已经“黯然下岗”,大多数地块都已建成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公寓和写字楼等,但唯有富义仓凭借着它古朴的院落、石基、木板、土围墙、青瓦顶,经过“修旧如旧”,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在这里。请看,在这扇已经不能开合的门板上“社会主义联合大院”的名字还历历在目,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锅饭的产物,也应算是“二级文物”了。在粮仓的东南角,骑河沿生长着两棵歪脖老槐树,中间夹一棵挺直的小槐树,人们把它们称为“二老携子迎客槐”。这两大一小的三颗槐树,就像三口之家,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殷切地在向游人打着招呼,热情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香积寺】游客们:现在我们拐到了运河边上的香积寺,这是一座颇具盛名的寺庙。据《西湖游览志》和《武林梵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年间(978年),原名兴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更名香积寺。元朝末年,香积寺被一场大火毁了,后来又重建多次,但最终还是被灾害毁掉。如今,香积寺已旧貌换新颜,寺外的两座清代佛塔,东西对称,相隔十余米,形状相同,据记载,双塔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1963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东塔被毁,仅存西塔。现今残存的西塔高约12米,5塔身外形和细部纹理雕刻基本完整。除一部分用青石外,其余部分石材用湖石砌筑,是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塔。历史上的香积寺山门是东南朝向,头山门供奉韦陀,二进供奉四大天王,三进供奉释迦牟尼。最后,是和尚们住的厢房。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香积寺管辖下三府,这下三府就是杭州、嘉兴、湖州。这么大的辖区,这么多的人口,都坐船到这里烧香。因为名气大了,远在江苏周庄的香客也喜欢香积寺”。【大兜路历史街区】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它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一段东岸。为什么称它为“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它至今保留着原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还有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运河沿岸都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街市繁华。宋代,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即现在的大兜路区域。明代已有大兜路路名,长1100米,宽5米。明清时,大兜路区域增设集市,建立官办粮仓,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到了民国时期,据《杭州通》刊物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大兜路曾与河塍路、仓基路合并称为远征路,1981年又重新恢复原名为大兜路。如今的大兜路,既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以美食内容为主的店堂,以及饱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店铺,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游赏情趣。【大关桥】前面这座桥叫大关桥。清朝时设有水上关口之一的北新关,所以该桥的原名称为“北新桥”。大关桥一带是湖墅八景之一,诗云“一抹夕阳低远树,分明翠敛西山”,故名“西山晚翠”。至于大关桥的得名,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传说南宋时,金兵铁骑大举南下,两军在此交战,当地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最后金兵死伤惨重,狼狈北逃。这个地方,成了侵略者永远无法逾越的钢铁关卡,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大关。后来在此建了桥,就叫大关桥了,现在新建的大关桥头,有一个用繁体字书写的6红色大“关”字,字体苍劲,十分醒目,浸润了大关桥的魂魄。桥上暗灰色的祥龙、工兵器、蒲牢、门丁,喻示了大桥的老成、稳健的沧桑感。大关桥南端有“花圃啼莺”,以北就是“西山晚翠”,两处都是“湖墅八景”之一。每当立春过后,这里就成了绿的世界、花的海洋。这里种植的文竹、凤尾竹及紫荆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池塘小溪,小桥流水,花草甬路,树木竹林,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江南风貌。顺石子小路再往前走,就是青莎公园,穿游在“商德堂”和“水竹居”的古建之中,白墙、青瓦、三门的石牌楼,既充满了清新脱俗的闲情野趣,又兼容了东方古典的历史韵味。很久以前在大运河与余塘河之间(新河)的交汇处,是一个航运十分繁忙的水上交通要塞,早年的“杭州航运公司”就设在此处。它是杭州航运的大本营。这一带人口集中、河道畅通、自然港坡便利,极易形成港湾码头,当年这里每天客船、货轮、港务小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经往上海、苏州、无锡、湖州、余杭、平湖、德清的水上通航便捷,形成了一个杭州航运的主要营运网络。【小河直街】游客们:这条小道就是运河畔有名的小河直街了。所谓“小河”,清时叫宦塘河,由于航运的发达,带动了各行各业,形成了百业百态的繁街闹市。明末清初这一现象达到高潮,小河直街也就应“运”而生了。运河有运河的活力,小河有小河的生命。让我们来还原一下明清时期小河直街的繁华景象吧。当时,这里的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齐头并进。水运首先拉动的是造船业、运输业、商贸业,而后服务业、百货业等迅速发展,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这里汇集了木行、铁行、脚行、勤行、粮行、酱航、油盐行、煤炭行、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