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资源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生物资源概述一、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但狭义的生物资源,要涉及的是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资源,即习惯上所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与类关系极其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资源。二、生物资源的基本类型根据生物资源自然属性,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根据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程度,可分为野生和非野生生物两大类。根据生物的生态特征,可分为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两大类。根据生物资源的经济用途,可分为食用生物、农用生物、工业用生物、药用生物和建筑用生物资源等。三、生物资源基本特征1、生物资源的系统性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即个体离不开种群,种群离不开群落,群落离不开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的等级性。在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由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组成,每一个生态系统又包括各个组成部分,各组分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改变其中的某一个成分,必将会对系统内的其他组分产生影响,以致影响系统性。例如,森林的砍伐、植被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土壤肥力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导致植被的衰退和群落演替,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自然界各系统之间也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可以表现出来的,有些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显露出来。由于生物资源具有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坚持从整体出发,坚持全局约观点,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治理及综合利用。2、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再生性)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更新,即通过繁殖而使其数量和质量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供人类重复开发利用。例如,草原可以年复一年地被用来放牧、割草;森林在合理砍伐下,可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动物资源、渔业资源可为人类提供肉、毛皮、蛋、医药等。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所以生物资源的蕴藏量是一个会发生变化的量。当利用合理,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增长;如果利用不当,破坏生物资源生长发育的基础,或者利用强度超过了其可更新能力,生物资源就会减少,质量也会愈来愈差,继续下去,必将导致生物资源的退化、解体,以至灭绝。因此,我们利用生物资源的强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能力。3、生物资源的地域性生物不能离开特定的生态环境综合体而存在,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地球表面具有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如树林、灌丛、草原、荒漠、湿地等,使生物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物资源,如可可、油棕在湿热带地区生长,雪莲、贝母、黄连、箭竹等只适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等。4、生物资源的周期性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所谓周期是指事物有规律复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或多或少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周期的循环变化而决定的。生物资源的周期性表现在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绝大多数生物资源的活动数量都有明显的周期性,随时间的变化,有明显的节律分为日周期、季节周期、年周期。如绿色植物是日周期的生物,白昼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物质的形成大于吸收作用的消耗,为物质积累阶段;夜间由于仅有吸收作用,为物质消耗阶段,绿色植物存在着物质积累与消耗的日交替现象。生物资源质量也存在着周期性,最明显的例子是毛皮动物的毛皮质地呈现出的周期性。如河狸毛皮的质地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间。5、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生物资源虽属于可更新资源,但其更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不能无限制地增长,这就生物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人类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超过了其所能负荷的极限,可能会导致整个资源因消耗过度而枯竭。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将逐渐加剧,加上适合生物资源栖息的环境愈来愈少,一些生物资源已濒临灭绝。生物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时,要珍惜有限的生物资源,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使生物资源能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6、生物资源的增殖性生物资源的增殖性是指生物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其利用价值不断提高的一种资源属性。人类对生物资源利用的历史证明,对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投人是实现生物资源增殖的关键条件。如家禽、家畜和栽培植物,它们的资源价值均不同程度地比野生祖先物种要高,这是因为人类在驯养、培育家养动物及栽培植物的过程中,投入了一定的能源(人力、物力、财力等)。一个优良的新品种,一旦培育成功和推广,每年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四、中国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发展思路如果说在古代人口不多的时候,人类基本上是生活在未受干扰或者干扰很小的生态环境中,随意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如不制定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就会导致某些生物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1、重视森林保护和合理采伐森林是一个“生物资源库”,因为它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和林副产品,还蕴藏着大量动、植物资源;森林具有保护环境、防治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它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它能防治水灾、旱灾、风灾,它能防止土壤沙漠化;森林还能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制定开发利用森林的各种经营措施时,必须要考虑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必穿要考虑不断地提高森林的生物生产力,必须要考虑发挥森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森林不等于说任何地方的森林都不能采伐,而是进行有条件的采伐。在河流上游地势陡峻的高山峡谷,尤其是悬崖陡壁上的森林绝对禁止采伐,因为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难以恢复的严重后果。有些山地森林,特别是山顶部分的森林,还有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也不应采伐。山地过熟林必须合理采伐利用,但不应剃光式地采伐。2、荒漠开发利用问题荒漠是一个特殊的生境,在荒漠上盲目开荒往往得不偿失,使土壤变得次生盐渍化,植物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荒漠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平衡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荒漠,首先要建立和巩固绿洲。依靠外来供水灌溉,改进荒漠水热平衡状况。在绿洲边缘建立防沙林带,作为防止风沙侵袭绿洲的主要防线。植被可选多年生牧草或耐沙植物以及较耐旱、抗风的乔木,如沙枣、榆树等。用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的一系列新成果,把生态建设、富民工程、大棚农业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用电脑控制的滴灌、渗灌、微灌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高科技术作为沙产业的科技支撑,推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其特点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创造财富。其认定的标准为五条:一是太阳能的转化效益;二是知识的密集程度;三是是否与市场接轨;四是是否保护环境;五是是否可持续发展。3、沼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青藏高原以嵩草为主的沼泽过去经过排水改为农田,结果是劳而无效。实际上,这种嵩草沼泽是当地高寒气候下的良好冬春牧场,也是接羔育幼畜和牧业抗灾的优良草场。东北三江平原有面积最大而连片的温带芦苇、小叶樟沼泽。把三江平原变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从生态学观点看,实在是得不偿失。保护沼泽也就是保护沼泽内的多种资源。植物资源最主要的是芦苇,动物资源有丹顶鹤、野鸭、土水獭、大雁和狍子等,还有老头鱼、鲫鱼、泥鳅。利用沼泽、河湖可发展水生养殖业,水面还可以饲养鹅、鸭等。东北松嫩平原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大面积的沼泽及大片的芦苇。苇塘是鱼类生活的场所,是许多野生鸟类,特别是丹顶鹤、白鹤的栖息地。南方一些沼泽是鱼类产卵、觅饵的良好场所还是鹅、鸭和野生水禽的索食栖息地。第二节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起来,其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得多。曾有人做过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类长期过度采伐利用和破坏森林资源,致使地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当今全球面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自然火灾加剧、生物多样化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无不与森林锐减密切相关。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呼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森林资源保护已经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2009年1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亿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表6-1第一次至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历次清查清查时间(年)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蓄积(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第一次清查1973-199695.3212186.0085.5612.70第二次清查1977-1981102.6111527.7490.2812.00第三次清查1984-1988105.7212465.2891.4112.98第四次清查1989-1993117.5213370.35101.3713.92第五次清查1994-1998124.8815894.09112.6716.55第六次清查1999-2003136.1817490.92124.5618.21第七次清查2004-2008149.1319545.22133.6320.36一、我国林业资源建设成绩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林业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实施,拉开了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序幕。随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也相继启动。这十大工程规划区共覆盖面积705.6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3%,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区、风沙区和盐碱地等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1998年和1999年,国家又分别试点启动了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2001年,国家林业局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整合成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全国植树造林步伐大大加快,效果明显提高。2、林业产业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和森林资源状况的变化,林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在保持木材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培育后备资源,大力发展林产工业,积极创办新型产业。全国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木材、人造板、松香、家具、经济林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非木质产业增长迅速,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一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3、林业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1)全国林业机构逐步健全起来。目前,除了在重点林区、山区建设了135个国有林业局、4466个国有林场、2300个国有苗圃等(共有职工113万多人)经营、培育森林的机构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