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历史上肃南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畜牧业县,改革开放以来,矿产、水能开发蓬勃兴起,旅游业逐步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一、县情概况肃南县位于祁连山北麓,东经97°20′~102°13′,北纬37°28′~39°49′。东西长650千米,南北宽120~200千米,全县总面积2.38万平方千米。沿祁连山主脉呈一字横贯分布,东临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自东向西与凉州、永昌、山丹、民乐、甘州、临泽、高台、肃州、嘉峪关、玉门等市县区相邻,南部与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天峻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分河西走廊前山倾斜平原区和祁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形态单元,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冬春季漫长而寒冷,夏秋季短而凉爽,年平均气温3.6℃,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38天左右。县城所在地红湾寺镇,距兰州市直距480千米,公路线607千米;距张掖市直距71千米,公路线97千米。全县辖2镇6乡、101个村、3个社区和9个林牧场。肃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有裕固、藏、蒙古、回等13个民族。2008年全县总人口3.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09万人,其中裕固族9729人。人口密度为1.51人/千米。肃南县成立以前,县辖区称走廊南山或祁连山区,历史悠久,但由于民族迁徙频繁,史料记载不详。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入据河西走廊,建立了政权,统治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2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击败匈奴。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张掖郡,祁连山地区正式归入中原版图,祁连山地区辖属张掖郡。隆安元年(397),段业建立北凉政权,祁连山区归北凉政权,后北魏灭北凉,张掖改称甘州。隋大业3年(607)又将甘州更名张掖郡,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掌管西域诸国及少数民族事务。742年,唐朝设河西节度使管辖河西各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进攻河西,于大历元年(766)占领甘州,祁连山地区归吐蕃政权统治。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义潮起事驱吐蕃,统治了河西。唐末五代初,回鹘势力强大,于890在张掖建立牙帐,祁连山区被甘州回鹘政权统治140多年。1028年党项族攻克回鹘,建立西夏政权,在张掖设宣化府,统治整个张掖地区长达190年。元灭西夏,在甘州设甘肃路总管府。1368年明朝设立甘州五卫,后并卫改县。1725年设甘州府管辖张掖及祁连山大部分地区。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安肃道。1935年改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改安肃道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肃南地区大部分属七区管辖,隶属酒泉、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各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丰、明花归酒泉县,设祁明区;大河归高台县,设直属乡,后改为第六区;康乐归张掖县,设康乐区;马蹄归民乐县,设马蹄区;协和乡归张掖县,后并入马蹄区。1953年7月,酒泉专员公署在酒泉主持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民族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成立自治区、裕固族族名等事宜进行了协商讨论,会议同意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原酒泉县祁明区、高台县第六区、张掖县康乐区为基础建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协商成立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31954年2月14至20日,在红湾寺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正式成立。1955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改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自称“尧乎尔”。历史上裕固族有过多种称呼,元朝称“撒里畏吾”,明朝称“撒里畏吾尔”,清朝称“锡喇伟古尔”或“锡喇古儿黄番”,新中国成立初期称“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群众充分协商,以“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名称,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共4大类34种。其中金属矿有铁、锰、铜、铅、锌、银、金、钨、钼、等14种;非金属矿有萤石、粘土、石膏、芒硝、石棉、大理石、白云岩、花岗岩、石灰岩、玉石等17种;能源矿产有煤炭、石油。其中钨矿资源量储藏量达46万吨,铁矿储量占全省86%。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大小河流33条,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河流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时,冰川964条,总面积408.68平方公里,蓄藏量159亿立方米,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境内有天然草原170.93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42.2万公顷。森林和野生动植物遍布全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业用地807.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21.8%。有乔灌木树种24科43属103种,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林木总蓄积量1611万立方米。天然植物有84科399属1044种,其中有雪莲、冬虫夏草、高挂草、锁阳等名贵中药材。野生动物22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雪豹、野牦牛、野驴、盘羊等12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白臀鹿、马鹿、4兰马鸡、藏雪鸡、马熊、猞猁、狐、岩羊等38种。肃南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遗迹,有裕固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有石窟壁画艺术,藏传、汉传佛教文化;有雪山冰川、大漠戈壁、森林草原、丹霞地貌等。形成了“雄浑壮丽的祁连风光、独树一帜的裕固风情、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四大旅游精品。2005年,肃南草原和肃南丹霞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和“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2007年,肃南县被中国生态旅游委员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的生态旅游大县”。2008年接待游客达到4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2009年肃南县被列入省级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改革开放30年,全县各族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5亿元,第二产业5.80亿元,第三产业1.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016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0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05亿元。2008年新建、续建各类项目97项,其中总投资上亿元的项目8项、千万元以上的39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3亿元。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推进了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引进和选育优良种畜628头(只),完成畜种改良20.66万头(只)。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101万头(只),其中细毛羊57.5万只,农作物播种面积7.14万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9亿元,人均达到8214元。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障,启动实施农牧村养老保险和村干部养老制度。2008年,参保农牧民12678人,为2246人发放养老金256.7万元。落实低保、养老、医疗等项制度财政补贴资金1500多万元,发放城乡居民低保金287万元、临时生活补助306万元,发放廉租房补贴128万元,农牧村五保户年均供养标准由1500元提高到5520元。全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对义务教育阶段和县内高中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两补”政策,落实各类补助300多万元。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普通初中入学率达到99.12%,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5.05%。卫生基础设施大力加强,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城乡居民看病“四免一减”全面推行,减免各种费用39万元。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实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目标。二、乡(镇)概况红湾镇红湾寺镇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5年4月建镇。自治县成立前,这里曾有一座藏传佛教禅定法旺寺,属裕固族西八个家。因寺西北方山峰呈红色,故称“红湾寺”。全镇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千米,总面积3.8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有裕固、藏、汉、回、蒙古、土、满、保安等11个民族5819人。红湾寺镇四周群山环抱,山青水秀。地处隆畅河、东柳沟河、西柳沟河三河交汇处。平均海拔2300米,平均气温3--6℃,年降水量250毫米。红湾寺镇是自治县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交通通讯方便,商6业网点布局合理,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医疗机构健全。先后建起了风格独特的街心广场、民族公园、影剧院、全民健身中心。在风景秀丽的夹心滩公园,建有红西路军纪念塔,是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8年,完成企业总产值2200万元、实现总收入1900万元,2008年发放低保金134万元、临时物价补贴180万元、采暖费补助11.2万元、廉租房补贴123.7万元,加医疗保险居民3722人,切实保障了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镇内东柳沟原始森林是居民和游客休闲避暑的好去处。皇城镇位于祁连山东段北坡,南邻青海省门源县,北接永昌县、凉州区、东连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靠山丹军马场,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72千米,总面积约3972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北滩,距县城东南325千米。辖18个村,有裕固、汉、藏、回、蒙古、土、满等民族8549人。境内驻有甘肃省绵羊育种场、省九条岭煤矿、肃南县西营河林场、肃南县第二中学等单位。皇城(又名斡尔朵)。元朝永昌王曾建避暑宫于此,故名皇城。清末期到民国系蒙古、回、藏族聚居区。1949年设皇城乡人民政府,属青海门源县辖。1959年甘青边界调整时,划归肃南县。大河、康乐、马蹄、八字墩、友爱等裕固族牧民搬迁到此,分别成立皇城人民公社(肃南县辖)和皇城农牧场(张掖专区辖)。1962年将皇城公社改制皇城区。1967年易名为红卫区,1970年恢复原称。1971年10月划归永昌县辖。1972年复归肃南县,2004年底撒区并乡设皇城镇。境内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山地草原气候,海拔2500-5254米。年均气温1-2℃;无霜期70-120天,日照时数2211小时,年降水量在320-400毫米之间。主要山峰有大红山、擀杖达板等。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有东大河、西营河、西大河。7境内草原面积456万亩,属高山灌丛草场、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场。森林面积23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14.4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野生动物有鹿、獐、熊、猞猁、豹、青羊等。中草药有大黄、羌活、黄芪、冬虫夏草等。矿产资源初步探明的有煤炭、铁、铜、金、莹石、石棉、石灰石、花岗岩等。境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庙儿沟、上石桥、永昌县皇城水库等自然风光和河西走廊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泱翔沙沟寺)等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有石佛崖石窟(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泱翔石窟、皇城古址、永昌王妃墓(俗称娘娘坟),其中皇城古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皇城草原又叫夏日塔拉草原(裕固族语称为金色草原),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旅游胜地。畜牧业是全镇的经济支柱,主要畜种有牦牛、绵羊等。2008年底存栏各类牲畜19.77万头(只);耕地面积12915.5亩,主要种植大麦、青稞、燕麦等。2008年全镇农牧村经济总收入6515.9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05元,镇财政收入501万元。马蹄藏族乡位于肃南县城东南165千米处,东靠民乐县,西与康乐乡相望,南邻青海省祁连县,北甘州区接壤。东西长约73千米,南北宽约40千米。1949年以前,系藏族居住区,分东五族,西八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协和乡(属张掖县辖)和祁连直属乡(属民乐县辖),1954年建马蹄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马蹄藏族自治区为马蹄区公署,属民乐县辖。1957年划归肃南县,1958年改称马蹄公社,1958年改称马蹄区,1959年西水公社,1962年恢复马蹄区建制,1962年改名为东风区,1970年恢复原名。2004年底撒区并乡设马蹄乡,辖23个村,居8住着藏、裕固、土、回、蒙古、汉6种民族,4800人。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58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