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环境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讲环境管理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类型、内容与职能。2、理解:环境管理五种基本手段的内容;环境管理八种基本制度的内容;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3、应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领会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环保政策,并自觉带头贯彻落实有关规定,做一个现代绿色卫士。教学重点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及基本制度教学难点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教学时数安排第一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一、狭义的环境管理二、广义的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的类型、内容与职能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一、行政管理手段二、法律手段三、经济手段四、技术手段五、宣传教育手段二课时第三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一、“三同时”制度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三、排污收费制度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六、排放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第四节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一、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产生的背景与基础二、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三、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S)四、IS014000与其他标准、清洁生产的比较二课时2[课题]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及基本手段[课时]二[教学目的]1、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知道环境管理的类型、内容和职能;知道环境管理的五种基本手段。2、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的有关规定,做环保的先锋者。[教学重点]环境管理的含义及其他一组概念[教学难点]有关案例的解释[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及过程]〈检查学习准备情况〉检查笔记整理情况。〈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第一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要明确地说明环境管理的含义,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学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管理主要是管理人类的活动,通过管理影响人的行为,使人类环境质量与自然环境质量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然而,环境管理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完善,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大致而言,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环境管理的概念至今,环境管理的概念经历了狭义的环境管理和广义的环境管理两个阶段一、狭义的环境管理(一)狭义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对于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进行的控制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在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的早期,人们在寻求应对措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环境问题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个由于工农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减少污染。同时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去限制污染,虽然这是尚未有明确的环境管理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在进行着环境管理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环境保护机构,但其工作范围主要是控制污染,此后也注重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所以,这一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针对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被称为是狭义的环境管理。(二)狭义环境管理的价值尽管狭义的环境管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且由于受到历史认识的影响,无法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揭示环境管理的内涵。但是狭义的环境管理有其积极价值,主要表现在:(1)狭义的环境管理概念打破了传统资资本主义自然资源利用古典理论的束缚,鲜明地提3出不但要利用环境,而且要保护环境。这一论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狭义的环境管理概念揭示了环境与它所对应的中心事物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狭义的环境管理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广义的环境管理(一)广义环境管理的概念广义的环境管理系指从人类一环境系统出发,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技的、教育的等手段,对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发展经济既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这一目标的管理活动。(二)形成与发展环境管理在概念上的发展,使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标志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本次会议初步阐明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能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污染,还要用更完善的方法,从发展的过程中去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的情况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也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常常是极端贫困和经济社会不发达造成的。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则主要是缺乏全面规划和对环境价值认识不足造成的。在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环境管理概念有了重大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扩大了环境管理的范围,把防治局部地区的污染与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结合起来;第二、冲破了狭义界限,把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环境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中求得协调发展。而于1984年5月16--2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第十二届会议,则进一步深化了广义环境管理的概念,主要表现在:(1)由于传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会破坏环境,而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强环境管理,特别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妥善的管理和利用,才能使环境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就要求决策者采取更为综合的发展战略。(2)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口无控制的增长以及人的浪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都会打破人类的需要和资源之间的平衡,从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指出,贫穷是破坏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制定相应的人口发展政策,并且采取措施,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所能承受的范围内。(3)自然资源的破坏,包括森林的破坏、物种的灭绝、干旱和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气CO2含量上升以及臭氧层的破坏等等,这些大气环境生态平衡的失调,对人类生活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自然环境的管理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4)会议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建议采取如下环境管理行动:①促进发达国家间的合作。包括防治酸雨和共管河流的污染。②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包括开发利用再生能源的技术,合理的管理热带和干旱地区的大型水坝,河流流域和共有溪水湖泊的管理,公害的综合防治,大城市的环境问题,有效地利用各种化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定共同的基本政策。③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包括:监测和评价,建立国家间的监测和评价系统,特别是对自然资源变化的观测;合理利用热带森林,就采用破坏性最小的方法开发热带森林资源进行合作研究,减少对热带森林的过度开发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危害;防治有关的环境疾病。④干旱和沙漠化。包括在旱灾最严重的国家制定一项考虑到旱灾不可避免的不断发生情况下的发展计划,建立科学研究网,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研究当地的开发技术,以及农业、造林、牧场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⑤气候变化。建立科学研究网,研究气候变化特别是二氧化碳积聚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以便使发展中国家有条件的机构参与这项研究,特别是研究对社会和经济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组。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环境费用一收益分析等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任何国家都可以利用这个专家组的研究成果或提供的技术指导,来研究各4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为决策部门提供指导方针。⑦设立政府间工作组。处理尚未解决的或正在出现的环境问题。因此,广义的环境管理,需要整个国家的各个部门协同动作,各负其责才能完成任务。目前而言,广义的环境管理概念,正广泛地被全球各国所认同并采纳。案例1:环境的基础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全面规划,使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因此,这就需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为科学管理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生态经济学的任务,所以,生态经济理论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运动规律新的经济科学,是跨越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2)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生态经济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复合体。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依赖于生态经济系统合理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交换和流通的渠道,是建立系统间联系的桥梁。系统与功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3)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规律。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和运用它们之间的客观运动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4)研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的相互协调问题。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合,目的是企图通过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研究(建立生态经济模型),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直到产品的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废物的排放,整个过程都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统一,实现以最少的劳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5)把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等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协调发展。三、环境管理的类型、内容与职能(一)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分1.资源(生态)管理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各种自然资源管理。主要指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2.区域环境管理包括国土整治、大经济协作区或流域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3.部门环境管理主要指各产业行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一般以产业内的基础单位为环境管理的基层单位。(二)按照环境管理的尺度分1.宏观环境管理包括国家环境管理、地区乃至全球环境合作与资源管理。2.中观环境管理指城市、区域、流域的环境管理。3.微观环境管理指企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三)按照环境管理的性质分1.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5组织制定、督促检查和调整各地方、各部门的环境规划与计划,使其纳入国家或地方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予以实施。2.污染源管理包括点源管理与面源管理。除了实施“末端治理外,还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3.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通过调查、监测、评价、研究、确立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之后,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去逐步案目标。4.环境技术管理等包括环境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设、环境教育的深化与普及等。(四)环境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提供服务几个方面。第二课时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一般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这些手段在应用的过程中,既可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也可以独立使用。在基本手段应用时,各国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侧重点,是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随着环境管理含义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的。一、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手段是指国家级和地方级政府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利,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例如,对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排污单位实施禁止排污或严格限制排污,甚至将这些排污单位关、停、并、转。又如,对某些环境危害较大的项目不予审批上马,或暂缓上马。二、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即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要靠执法,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要以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