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一、电视新闻的概念、特征和优势1.概念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广播大会、电视评论。2.特点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1)传播迅速。电视的传播速度同样惊人,虽然它没有广播制作简便,但它的迅速如今已不容忽视。(2)形象生动。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3)立体作用的方式。图、声、字是电视传播的三大元素。图像与文字作用于眼睛,语言、音乐、音响则首先作用于耳朵。(4)传播内容丰富。电视具有最宽宏的度量,它兼容天下事,凡涉及人类应该了解而尚未知晓之事,一概纳之无误。(5)空间无远弗界。电视同样可以使真实的视听符码跨山越水,翻山渡河,使之到达每一个空间。(6)线性流程。电视传播拥有与时间同一的流逝特征,它也是顺时序的“一次过”,缺乏贮藏性和复显性,它“过时不候”,无法返回。3.优势与网络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一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这个优势是电视新闻评论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电视的具像化特征。电视评论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评论的信息(文字)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优势,以电视影像特有的张力,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其次是评论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由于电视评论节目是可以由画面、声音、同期采访、字幕乃至电子特技等多种视听符号和表达手段来结构,所以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比如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偏重报道的评论节目,像直播+主持人(嘉宾)类评论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以少数嘉宾参与的言论为主的评论,还有参与者相对较多的新闻性谈话类节目,都属于评论节目的范畴。再次是人际传播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相对网络新闻评论来说,特别是在“评论”信息传播环节,更接近人际传播,或者可以称为“准人际传播”。口语传播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它能够实现屏幕内特定交流人群的充分互动。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现场直播类评论节目外,很难实现与屏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动。以上这些特征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电视评论应将这些优势充分放大,形成竞争强势。二、电视新闻中的现场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同步采访,也称“现场采访”,是指节目主持人通过话筒或镜头在节目录制或拍摄现场进行的同期声播出的口头采访,也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形式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持人节目都把同步采访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不仅新闻类节目,社教类节目,就连综艺娱乐类节目也离不开它。目前全国各地评选最佳节目主持人都把同步采访作为评判主持人的重要项目。因此,同步采访是主持人的必修课,是衡量主持人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充分展示主持人个性风采的窗口。三、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技巧同步采访的新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事实新颖、时效性强,堪称新闻报道的“轻骑兵”。它能迅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他们最关注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让现场短新闻在老百姓中产生更大的魅力,就要靠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本领。在采访中,[1]记者要架起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并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获得人物之真、人物之善、人物之美。记者在采访中须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1.宜短不宜长提问,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如何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得到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记者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记者在采访时,要突出短新闻的特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认真推敲,精心设计,宜短不宜长。人的记忆力有限,如果提问拖泥带水、含糊不清、笼统抽象,采访对象就会边听边忘、答非所问。有的记者采访时不分场合、地点、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一些漫无边际、大而不当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对答。还有些记者在采访中,采用简单的问答式甚至逼问式。你问我答的采访使应有的相互交流成为硬梆梆的“答记者问”。而逼问式采访则是采访者出于写作的功利性,企图“引导”采访对象按自己的意图回答问题,这样往往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2.开门见山,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的一种提问技巧。这种提问简洁、通俗、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含糊其词。有话直说,不讲客套,可以使采访气氛和谐、坦诚,但这不意味着只要记者一提问,对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记者所要了解的事实全倒出来。这要看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有些人善于交谈,口若悬河地谈话,会使记者在采访中失去主动性,这就要及时暗示、善于引导,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有些人却不善言谈,不能很好地配合记者的提问,采访中会“冷场”,搞得气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记者就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比如从采访对象的兴趣和爱好上打开突破口,也可以从拉家常开始,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话多了,僵局就打破了。这时记者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地提问,就会采访到所需要的素材。3.口耳眼手并用记者采访时,要学会用眼睛和耳朵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采访是配合提问的,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否捕捉到丰富的素材,使新闻报道有价值,不光要看记者的写作水平,还要看记者的采访艺术,比如,提问时能否发挥口、耳、眼、手并用的本领。“看”是用眼睛采访,这是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关,“眼见为实”就是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看到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一些生动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经仔细观察而取得的。“听”则是用耳朵采访,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和落实他人的“看”,了解新闻线索,“看见的”和“听到的”都有助于记者掌握新闻事实。但“听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新闻事实,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是采访的大忌,容易发生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提问来落实听到的新闻,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采访中还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比如,关注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写作时避免采访到的素材带有片面性或失实性。4.有的放矢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问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如果选择平民话题,就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之得以解决。一次,笔者在采访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情况时,一位90多岁的老人问:“听说政府对高龄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补助,咋办理?”笔者就此问题专门走访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的主办人员依据政策对老人的生活补助给予了落实,老人非常感激。事实证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才能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履行好新闻记者的喉舌作用。5.态度和蔼,气氛和谐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决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把自己看成是“钦差大臣”、看成是“无冕之王”。记者的言谈、举止、态度,不仅深深影响着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看法。比如,同一个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费了好大力气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要是换一个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和方式改变了,也许采访对象就能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素材。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礼貌待人,尊重对方,态度要和蔼。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通提高,个人素质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保持人格平等,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甚至吃闭门羹。其次,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把握分寸。提问要自然得体,千万不能用“审问”的口气,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让对方难堪。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也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用平常心态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再次,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选择百姓视角,在电视语言和语境创造上要体现百姓意识。记者是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做报道的,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当好这个代言人?这就要展示记者的看家本领,运用提问的技巧,创造和谐气氛,通过自然亲切的交流,在短时间内和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四、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拍摄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或二者结合是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拍摄必不可少的三种形式,是以摄影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使用照相机、摄像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中,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1.画面内容不论是摄影还是摄像,最终画面内容的形象表现在新闻报道客观事实呈现中的地位都极为重要,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形象观察——结合采访,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以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全面把握被摄对象,是形象表现的基础。摄影记者新闻敏感,要掌握“问”和“看”两样功夫。现场观察要力求深透,随时注意现场的中心和高潮的出现,并力求看到事实发展的全过程。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边观察、边选择。○2形象选择——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找到现场全局中最有代表性的情节,以及事实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是新闻照片形象表现的关键所在。选择中首先要考虑摄影报道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现场摄取的可能,判断要准确,选择要得当。选择是为了摄取,并随时准备摄取。现场情况变化多端,万不可墨守“先选后拍”的程序,以至坐失良机。○3形象摄取——一般来说,观察和选择在前,摄取在后;但摄取中又有观察和选择,且三者常常是紧密相连的。摄取时要充分发挥摄影技术技巧的作用,把初步选定的情节实地表现出来。这时,要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情节的最佳瞬间形象为中心,并优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两个主要环节。因为拍摄点决定着主体的地位和画面的基本结构,即拍摄时机则决定着主体的动势和神态,这些都是构成画面形象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结合,实际上也决定着光感、透视、层次等等其他因素。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时是一致的,但常常是矛盾的。在发生矛盾时,一般应服从对主体形象的表达这个大局,避免面面俱到,求大求全,以至妨害对主体的表现。2.同期声的录取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声音的拾取与画面的拍摄同等重要。让新闻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话,既自然,又比用解说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